【江西新余】以实现人均期望寿命80岁为目标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
发布日期:2011-11-30 阅读:2106


近年来,我市以实现“人均期望寿命80岁”为目标,以增强家庭发展能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为主线,整合民生资源,实施六大工程,全力推进“幸福家庭”创建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市民家庭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受到了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一、实施六大工程,提升计生家庭幸福指数

(一)大力实施“生育文化工程”,新型生育文化认知度和影响力显著增强。一是倡导新型生育文化。依托仙女湖“情山爱水”文化内涵,创作了一批具有新余特色的计生文艺作品,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举办“中国七夕情人节”和“情定仙女湖”水上集体婚礼,逐步创立了新型婚育文化宣传品牌。二是搭建新型生育文化载体。充分利用文化下乡活动平台,在“农家书屋”中建立“生育文化阅览室”370个;把新型生育文化宣传融入广场文艺晚会和乡村民间文艺演出。新一代青年对新型生育文化认知度达到100%。

(二)大力实施“健康工程”,计生家庭健康水平明显提升。一是全面开展孕前健康服务。实施免费婚检、免费补服叶酸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三个项目,最大限度降低出生缺陷,全市缺陷干预落实率达90%以上。目前我市正在积极争取实施智能孕育保健系统一卡通免费赠送项目。二是开展生殖健康系列服务。组织实施生殖健康进农家、生殖健康进校园等项目。近几年来,全市生殖健康检查近50余万人次,组织35万余人次参加生殖健康讲座。三是重视心理健康。扶持心理咨询行业发展,引导和培养了一批心理咨询师;建立“中国心理服务网”并相继开展了心理咨询进校园活动。四是关注老年人健康。每年集中开展一次免费体检活动。

(三)大力实施“致富工程”,计生家庭发展能力稳步提高。一是持续开展技能培训。设立农民培训专项基金,优先免费培训计生家庭成员,现已培训12万人,其中计生家庭占70%。二是集中加强政策扶持。各涉农部门把优惠扶持政策向计划生育家庭集中倾斜,已带动7250户计生家庭增加经济收入,培育出众多“柑橘村”、“西瓜村”、“葡萄村”, 有1200多户计生家庭培养成种养专业户。三是组织开展传帮带动。各农业龙头公司采取“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带动计生家庭致富。目前,已帮助2万多户计生家庭走上致富路。

(四)大力实施“保障工程”,计生家庭养老保障大为加强。一是稳步推行“绿色养老”。鼓励支持发展绿色种养项目,已惠及计生家庭3263户,补助金额达262.65万元,造林6000亩。二是积极探索“机构养老”。将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和无人照料的计生家庭老人全部纳入“机构养老”对象,目前已安排130多名计生家庭老人入住老年公寓、福利院。三是全面落实新农保政策。农村计生女儿户夫妇参加“新农保”的,对其个人出资部分实行补贴,补贴标准是:当年对象300元/人·年,历年对象150元/人·年,补贴上限为15年,已有14469人享受该项政策。四是大幅提升奖补额度。我市对符合国家奖扶政策的对象实行女方提前12年享受、奖扶金加倍的政策。对符合国家奖扶政策的计生家庭实行住房补贴制度,政府给予维修改造或新建房的家庭1至5万元补助。仅渝水区已为奖补项目投入370余万元。以上几项奖补政策,在江西属首创。

(五)大力实施“牵手工程”,特殊家庭亲情氛围日益浓厚。一是慰藉留守儿童。在全市广泛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代理家长的培训,开展对留守儿童的结对帮扶,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渝水区姚圩镇为留守儿童免费派发“亲情电话卡”。二是帮扶空巢老人。建立专门档案和一对一帮扶制度,加强经常性联系和照顾。渝水区城北办盛德社区为空巢老人发放“爱心联系卡”。三是牵手流动人口。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为契机,制定完善了就医、入学等管理和服务措施,落实市民化待遇。

(六)大力实施“关爱工程”,计生家庭政策惠泽更多。我市在落实国家、省制定利导政策的基础上,再出台了具有新余特色的计生利导政策15项。如:对农村独女户和二女户子女参加中考,省定加10分,我市可加15分;就读全日制市内高等职业学院实行学杂费全免;农村二女户家庭“新农保”个人缴纳部分由政府出资等。发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热心人士与农村贫困计生子女结对,帮助258名计生子女圆了大学梦、4798名留守儿童重返校园。积极开展“幸福创建进民企”活动,落实市民化待遇,关爱流动人口。大力开展“阳光计生”、“诚信计生”等活动,进一步规范基层计生政务公开、计生行政执法等,有力保障了计生家庭的合法权益。

二、整合民生资源,形成幸福家庭创建强大合力

(一)多层面提升面向家庭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十一五”以来,累计投入财政性资金92.4亿元,集中为民办实事300余件。在促进就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全市就业率达96.4%。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养老金支付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达100%,顺利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市居民保险试点;在全省率先向80岁及以上老人发放高龄补贴;率先实行农村低保制度;累计新建廉租房4273套、经济适用房32.9万平方米,改造城市棚户区50.8万平方米。在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方面,新型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在农村构建了“15分钟医疗服务圈”。在交通建设方面,率先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公路和客车。

(二)多角度提升面向家庭的教育文化服务水平。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率先在全省推行“幼儿进园、小学进镇、中学进城”,率先全面普及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全国闻名。在运动健身方面,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小区健身器材配置率达100%,超过四分之一的行政村兴建了农民体育健身场所。在文化建设方面,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场所配套齐全,社区、广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三)多渠道提升面向特殊困难家庭的帮扶水平。一是干部结对帮助。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组织全市公职人员近2.2万人结对帮联家庭近16.5万户,为近1.3万户困难家庭提供临时帮扶资金近410万元。二是群团组织捐助。动员计生协会、慈善总会、工商联等开展秋季集中助学活动,资助困难家庭子女2180多名。三是开展大病救助。人口计生、民政、医保部门对困难家庭成员患大病进行救助。

(四)多领域提升城乡家庭的生态宜居水平。实施百万树木进城入院,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51.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1平方米。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80%和90%,城市饮用水质达标率100%,城区空气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实施天网工程,安装视频摄像头近6000个,居全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第六位。人均寿命由74.8岁提高到76.4岁。

三、几点体会

(一)高位推动是前提。市里成立了由市长挂帅的领导小组,下发了创建活动实施意见和具体行动方案,把活动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责任考核,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加以推进。市委书记、市长多次召集成员单位进行调度,并到示范点调研指导工作,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口计生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群众参与是根本。群众是创建的主体,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为此,我市始终注重宣传到位、服务到位、协同相关部门帮扶惠及到位,使各个计生家庭优先感受到奖扶制度进家庭、生殖健康进家庭、婚育文明进家庭、民生权利进家庭、帮扶措施进家庭所带来的好处,增强了群众参与的热情。

(三)部门联动是保障。我市将《实施意见》中的每一项工作具体量化到相关部门,各相关部门都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年终考核制度,形成了分工负责、无缝对接、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