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报】幸福,在这里“驻扎”
发布日期:2015-05-07 阅读:2788

2012年,当20座“幸福工程”蔬菜大棚在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齐刷刷地矗立起来,幸福,从此在这里“安营扎寨”。

这也让桂果镇小牛场村的贫困母亲王二群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她的家庭一直不富裕,丈夫几年前因重病去世,孩子还在读大学。

有了“幸福工程”蔬菜基地以后,她在这里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年底还有一份分红,每年就有了3万多元收入,基本生活有保障,孩子上学的费用也得到解决。

2012年,织金县计生协投资80多万元建20个大棚发展大棚蔬菜,每个大棚每年扶持60个计生家庭。其中,贵州省项目资金支持20万元,毕节市计生协会帮扶20万元,县农牧局帮扶20万元,县计生协会从基金中拿出27万元,共整合资金87万元。

经过与当地的蔬菜产业企业九丰公司反复协商,他们采用“计生协会+计生户+公司”的运作模式建立合作社,采取股份合作制,九丰公司以技术入股占股20%,县计生协会占股30%,计生“两户”(独生子女户、双女户)无偿占股30%,一般计生户(未违反计划生育相关政策的家庭)无偿占股15%,村计生协会占股3%,镇计生协会占股2%。实行生产计划、农资供应、种植技术、产品认证、生产管理、包装销售“六统一”。

据了解,一个大棚(一亩)每年的产值就高达5万元。平时,在大棚里劳作的计生户成员每人每天可获得55元的工资待遇,根据工人的技术熟练程度和市场物价波动灵活调整工资待遇,还雇佣两个管理人员给予每月2000元的固定工资,除此之外,农户把自己的土地流转出来,每亩每年还可收到1500元的土地流转费。同时,按照规定股份参与分红。

“两口子在外务工每年也就能存到2万元,现在在家乡就能创业致富,每月工资2000元,每季度分红1万至2万元,还有每年的土地流转费1500元,而且在家就业还能照顾到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现在有工资领,有技术学,还可以自己当老板,咱们农村也不比城里差。”二女户陈惠说,年底分红时,还可以比一般计生家庭多分15%的收益。

同时,小牛场村计生协在全县率先建立了6.8万元的生育关怀基金,并充分利用基金开展生育关怀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活动。讨论修改了村规民约,创建了诚信计生等6个活动小组。红白喜事服务小组购置了餐具,在诚信计生家庭举办红白喜事时,免费提供餐具,并组织小组成员上门慰问和帮忙;老年活动服务小组对诚信计生家庭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定期开展慰问和关爱活动;人口文化活动小组对诚信计生家庭子女考取大学的,给予2000元以上的助学帮助;科技学习活动小组积极协调农村信用社,为诚信计生家庭提供创业贷款帮助,协调村内相关企业,为诚信计生户开展就业知识等培训;清洁卫生服务小组负责村内环境卫生的监督和评比;诚信计生服务小组优先安排诚信计生户到村内企业务工。

为了让更多的计生家庭走进富裕的行列,规定个人社员每三年确定一次,实行三年一轮换。实际上,有些计生家庭目前已经学到了技术,积攒了资金,准备自己租赁大棚“另立门户”。

如果说曾经对于一家一户的“个体式扶助”,具有幸福“助推”的意义,那么织金县“幸福工程”蔬菜基地的模式,就起到幸福“孵化器”的作用。从点燃贫困母亲生活希望的火种,成为照亮她们生活天空的火炬。


(来源:中国人口报2015年5月5日一版 记者:王广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