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来安县半塔镇扎实推进幸福工程项目发展
发布日期:2009-04-01 阅读:4443

   安徽省来安县半塔镇2003年被确定为“幸福工程”项目点以来,扎扎实实推进幸福工程项目发展,经过五年多的积极运转,已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其主要做法如下:  
  一、加强领导,成立组织,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20033月,半塔镇被确定为“幸福工程”项目点后,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立即制定启动实施方案,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计生工作的领导为副组长的幸福工程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公室,从滁州电大招聘一名大学生为办公室主任,专门提供两间办公室,配置必须的办公用品,安排专项活动经费。经过认真调查摸底,镇幸福工程领导小组确定在河坝村(区划调整为罗庄村)首批救助十户贫困母亲家庭,并张榜公示,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为广泛宣传幸福工程的意义,扩大幸福工程在社会上的影响,该镇还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宣传栏、标语等形式宣传“幸福工程”,同时利用“三下乡”活动对群众面对面宣传,从而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结对帮扶,筹措资金,抓住机遇,拓宽领域
  为确保幸福工程项目扎实有效开展,半塔镇党政领导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着手,挑选十名有责任心、率先富裕起来的人结对帮扶十名贫困母亲,并制定了“一帮一,共同富”的帮扶计划,安排镇直单位负责人作为帮扶贫困母亲的联络员,负责协调帮扶计划的落实工作。幸福工程安徽省办公室支持该镇8000元幸福工程项目资金,镇幸福工程办公室又积极争取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从镇财政上争取5000元配套资金,作为帮扶贫困母亲的发展生产资金。项目起动初期,结对帮扶的两名责任人又帮助贫困母亲从银行借贷部分资金,用于发展生产。为进一步帮助贫困母亲扩大生产,从2007年起,半塔镇幸福工程办公室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支持,把河坝村定位为“信用村”,该村的群众可以从银行中信用贷款5万元,“幸福工程”的救助对象可以信用贷款10万元,这样较好地解决了贫困母亲发展生产所需的资金不足问题。“幸福工程”的宗旨是脱贫致富,致富的关键是选好路子,规模发展。该镇幸福工程办公室结合项目村的实际,与被帮扶的贫困母亲共同商定,把发展定位到生产经济作物上来,主要是抓“五早”生产(早地瓜、早山芋、早冬瓜、早西瓜、早佛手瓜)。资金有了,项目也有了,现在就是实施的问题,镇党委不仅把眼光盯在产量上,而且又注重了经纪人的培训和地瓜的价格和销售量,并协调镇直有关部门为贫困母亲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最大程度上提高了贫困母亲生产经营效率。
  三、以点带面,扩大规模,三治并举,效果明显
  救助贫困母亲,首位的是治穷。为了使这10位贫困母亲都能尽快脱贫致富,工作人员在征求贫困母亲自己想法的基础上,带着她们实地考察研究,因人制宜帮助10位贫困母亲找准了适合自己的脱贫项目。如:该村计生协会副会长张文彬联系的下郢组贫困母亲黄友燕,原先年人均收入还不到1000,经济基础条件很差,生活很艰苦。镇、村计生协及时了解到这种情况,把她列入救助对象,并亲自上门把500元帮扶款送到她的手中,在种植技术上给予支持和指导。黄友燕发展资金短缺,张文彬主动拿出300元钱支持她,帮助她买回了200公斤的百合种,并请技术人员详加指导,结果2003年即收获了1100公斤的百合。就这样滚动发展,到2008年,黄友燕通过种植百合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苏郢组的贫困母亲储长荣被列为救助对象,2003年利用帮扶资金种植了山芋5亩、地瓜2,当年收益8000多元钱,除去开支,还清了5000元外债。2004年他们扩大经济作物种植,种植了地瓜4亩、山芋4亩、冬瓜2,当年纯收入1.45万元,新建了两间橱房,打了井,安装了自来水,购买了彩电、DVD播放器等家电。经过5年的滚动发展,储长荣13亩承包地上全部种植了经济作物,每年纯收入达2万多元。如今,储长荣致富后又帮扶其他贫困母亲发展生产。贫困母亲苏良娟没有致富的好路子,也无资金。苏良娟被确定为救助对象后,镇党委副书记宋瑞超帮助苏良娟筹措发展资金10万元,种植地瓜10亩,在道路边种植杨树一万棵。该户从2005年以来逐步发展,走上良性循环。苏良娟利用自己的厨艺,自创了半塔镇“全羊”的 特色菜,这道菜在200811月中国首届农歌会上,作为与会人员的主打菜,赢得了大家的青睐。如今,苏良娟也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并光荣当选为县人大代表。经过滚动发展,幸福工程项目点所在的河坝村的十位贫困母亲全部脱了贫,并带动了全村群众发展规模生产,走上了致富路。
  半塔镇计生协以实施“幸福工程”项目为契机,在村一级兴办了母亲学校及各类培训班,帮助贫困母亲扫盲,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使其掌握一两门致富实用技术,同时也获得了生殖保健知识。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半塔镇幸福工程办公室将率先脱贫致富的贫困母亲组织起来,每年在全镇各村巡回演讲,引导贫困母亲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如今,幸福工程已成为半塔镇知名度较高的社会公益品牌,吸引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影响和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