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使我从“贫困母亲”变成了“幸福母亲”
发布日期:2018-09-25 阅读:2571

豆文静家住甘肃省陇西县巩昌镇河那坡村,夫妇俩2002年结婚,丈夫是独生子女,家里因婆婆患病欠下了一笔债务,家中仅有的两间土坯房也是通过借债修建的。婚后生了两个女儿,家里6口人的生活就全靠夫妇俩种植蔬菜的收入,农闲的时候把两个孩子托母亲带管,俩人在附近打打零工,赚钱补贴家用。孩子们逐渐长大,两个女儿相继上学,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看着两个渐渐长大的女儿,慢慢变老的母亲,豆文静愁眉不展。总是在心里问自己:这样承重的担子该如何挑?生活到底要怎么维持?出路在哪里?

就在她一筹莫展之际,豆文静得到了“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项目资助的30000元救助金。夫妻俩利用这笔钱,在自家种植蔬菜的土地上,将原先的简易蔬菜大棚改建成了一座节能温室蔬菜种植大棚,主要进行反季蔬菜的种植。豆文静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农田就是她们的命根子,幸福工程项目的实施就像在夫妻俩的心里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看到了希望,觉得日子有了奔头。幸福工程提供了这么好的机会,夫妻俩暗下决心: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干出个样子来,努力摘掉贫困户的帽子。由于缺少科学种植技术,一开始大棚蔬菜产量低,不能赶上最佳的上市时机,收入没有明显增加。通过参加农业科技培训班,县计生协会协调联系县农技中心的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夫妻俩找到了大棚蔬菜种植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改变了种植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夫妻俩逐渐掌握了大棚蔬菜种植的科学方法,产量逐步提高,收入也渐渐的有了增加。通过这件事,夫妻俩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过上好日子,不能光靠运气和别人的帮助,还得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只有勤学、苦干,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从此以后,她们抓住各种机会学习蔬菜种植技术。参加农业科技培训时,仔细认真记录;县计生协会请农技中心技术人员到大棚里指导栽种培育的技术和方法时,更是抓住机会把自己蔬菜种植时遇到的问题向专家请教。通过多种渠道的学习,他们掌握了科学的蔬菜种植方法,自己种植的蔬菜很少得病,还能根据蔬菜的生长期,科学地进行茬口搭配。比如利用夏季空地播种鸡毛菜、毛白菜,收获后再接茬种植生菜、西兰花,增加整个土地的种植收入。

种植蔬菜是一年四季365天没有农闲的苦活,蔬菜不到生长期早上市了不合算,超过生长期又没人要,而且每天上午在菜田里种植、培肥、管理,下午采摘,晚上整理,第二天凌晨就起床到镇上的农贸市场去出售。虽然每天都是这样忙忙碌碌,想到家里年迈的老人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强烈的责任感迫使她告诉自己不仅要坚强的生活下去,还要改变贫困的面貌,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

两年下来,蔬菜大棚在政府的关心帮助和夫妻俩的精心侍弄下,家里的收入真像芝麻开花——节节高。2016年大棚收入8000多元,2017年10000多元, 幸福工程项目的实施使家里彻底摆脱了贫困。

随着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夫妻俩对农业种植更有信心了,在县农技中心的指导下,凭着自己多年来积累的蔬菜种植经验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并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合理利用土地,将传统的露天种植与大棚种植相结合,家里的土地一年四季都有产出,看着大棚里的蔬菜长势喜人,让她们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在享受自家幸福幸福生活的同时,夫妻俩没有忘记生活还比较困难的邻里,不仅让生活还比较困难的邻居到大棚来打工,还把自己所学到的科技知识传授给他们,帮助她们共同致富。

幸福工程,不仅让豆文静这个贫困母亲摘掉了“穷帽子”,还让她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爱。计生协的领导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来田间地头和他们谈心,关心她们的工作、生活和身体情况。在县计生协会的支持下,为贫困母亲进行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建立了健康档案。

辛勤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如今,她们家旧貌换新颜。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看着两个成绩优秀的女儿,夫妇俩心里甜滋滋的,豆文静已经从原来那个愁眉不展的贫困母亲变成了心情舒畅的幸福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