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点燃生活希望
发布日期:2012-03-16 阅读:2718

     黑龙江省延寿县青川乡石城村卢家屯位于县城西北角,这里四面环山,交通闭塞,是一个非常贫困的小山村。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都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整天在地里刨食,由于人多地少,一年到头,无论在怎么忙碌,也很难刨出一个金娃娃。

  晁立茹就是这其中的一员。她今年45岁,家中共有5口人,上有年迈多病的婆婆,下有一双儿女。丈夫是个地地道道老实巴交的农民,每天只会默默摆弄他那少的可怜的几亩田地,所得的收入只够全家人维持基本生活开销。婆婆常年病在炕上,由于没钱治疗,只能吃点便宜药顶着。全家五口人住的房子还是几十年前盖的的茅草房。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经破旧不堪,屋内更是一贫如洗。一到雨季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满地都是大大小小用来接雨的盆盆罐罐,夏天还好说,到了冬天,最冷的时候零下30多度,只能靠火炕取暖,由于房子年久失修,保温相当不好,凛冽的寒风从窗逢、墙缝吹进,冻得人瑟瑟发抖,让人感到心寒。最难的还是女儿上中专的那年,使这个原本就摇摇欲坠的家又雪上加霜。当她东挪西借凑足了女儿的学费时,真的感到有些力不从心。这一身的外债,仅靠几亩薄田,何年何月才能还清啊!她甚至感到活着是一种负担,很累很累!

  东北的农村,一年只有大半年的时间干农活,整个漫长的冬天都在家里猫冬。有能力的人都利用这段时间出去打工,增加收入来改善生活环境。而自己家,丈夫太老实了,又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出点苦力挣点小钱贴补一下家用,真的是杯水车薪。自己还要在家照顾多病的婆婆和上学的孩子。眼看着别人家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而她只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再看看自己这个简陋的家,家徒四壁,想改善一下,又苦于无门,真是看不到一点生活的希望!

  2007年,幸福工程项目落户延寿县。幸福工程县项目办与延寿兴亚纺织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基地,开展手工编织项目。贫困母亲在基地学成之后,可以在自己家里进行编织,原料由基地提供,编织的成品经检验合格,返回基地,由基地负责销售。这样即可以照顾家庭,又不耽误挣钱,没有风险,非常适合那些不方便离家的贫困母亲。延寿县计生协在对贫困母亲家庭的调查摸底过程中,掌握了晁立茹家的情况,非常同情和理解她,第一个把她列为救助对象。当她得知幸福工程这个饱含爱心与温暖的项目可以改变她家的困境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总认为自己听差了,她一遍又一遍地问工作人员,“真的不用离家就能挣到钱吗?还不用本钱没有风险?我活了这么大,还是头一次遇到这么好的事,真有一种久旱逢甘露的感觉。你们放心,我决不会让你们失望的,一定好好干,争取早点过上好日子”。

  2007年秋收结束后,她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希望踏上通往县城的汽车,来到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培训基地。县计生协对前来培训的贫困母亲,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帮助,专门请来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一对一的培训,手把手地交她们编织技术,并为她们制定了奋斗目标:“半年学技术,一年见效益,两年翻一番,争取三年内摆脱贫困”。为了这一奋斗目标,她一刻也不敢耽误,急忙投入到紧张的培训中。初学之时,因为对编织技术一窍不通,怎么编也编不好,急得满嘴大泡。为了早点掌握编织技巧,她就不厌其烦地向老师请教,起早贪晚,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可以独立操作了。每天忙完家务,她便一刻也不停歇的忙着编织,遇上不懂的地方,不管白天黑夜就给基地的老师打电话请教,不耻下问,基地的老师被她的这种精神感动,有空就会到她家给她指导,顺便把她编织的成品带回去,这样又节省了来回跑路的时间,她没日没夜地忙着编织,有时一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毕竟是四十多岁的人了,一天下来,腰酸背痛的。但这并没有影响她前进的脚步,她只有一个念头,多编一套就多挣一份钱。所谓一分付出,十分收获,百分艰辛,千分喜悦。一年下来,晁立茹每月收入竟达到六、七百元,这个数字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也是个不小的数字了,家里的生活明显的宽裕了。2011年,她家的月收入已达到近2000元。家庭收入增加了,生活质量也明显提高了。家里的房子也换了,虽然不是新的,但也是整整齐齐的砖瓦房,雨天再也不用大盆小盆的接雨了,冬天屋里也暖和了,婆婆也可以去医院看病了,孩子的学费再也不用东挪西借了。

  生活好了,晁立茹的笑容也多了。但她没有只顾着自己,她联系了村里的姐妹,成立了编织小组,她即当老师又当检验员,负责成品的质量,由于她对工作的认真负责,编出的成品质量好,样式多,深受消费者欢迎,已远销到浙江、陕西等地。

  晁立茹逢人便说:“我能有今天,离不开幸福工程,幸福工程在我的心里已经深深扎根,我们全家都感谢幸福工程,是幸福工程点燃了我对新生活的憧憬和希望!我还想告诉和我一样的贫困母亲,不要灰心,幸福工程会为贫困母亲打造一个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