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得百花为蜜甜
发布日期:2012-09-18 阅读:2917

——记赞皇县强生蜂蜜养殖合作社社长刘树聪

1987年,美丽聪慧的千根村女青年刘树聪与本村英俊朴实的帅哥王瑞强喜结良缘。那时候,虽然家底薄,日子过得清苦,但她们心里觉得是甜的。但是,随着两个儿子相继出生后,全家四口人靠仅有的半亩水浇地糊口,生活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刘树聪有文化,有理想,她不甘寂寞,不甘就这么贫困。她开始琢磨,找一个什么样的致富门道儿。

机会总是留给有心人的。在那个梨花满天的春季,她看到一个外地养蜂人在山脚下放养了几十箱蜜蜂,看着嗡嗡飞舞的蜜蜂进进出出,看着养蜂人从蜂房里摇出汩汩流淌的蜂蜜,她开始动心了。从此,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她开始了养蜂。日子也开始慢慢滋润起来。

冬闲人不闲。刘树聪和丈夫王瑞强在1995年冬天,东挪西借了1万多元,在村西河滩上垫出了5亩多地。第二年庄稼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孰料,天有不测风云,1996年一场大洪水,让她们的心血和希望付诸东流。留下的,是一屁股欠债。

在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时候,赞皇县计生协会1997年下乡走访时,了解到她的情况后,将她纳为“幸福工程”资助对象,将3000元帮扶资金送到她的手里,同时,在思想上给她鼓劲打气,在技术上请专家给她上课指导。

刘树聪又重新振作起来了。她又养鸡又养蜂,几年下来,两项事业挣了四五万元,不仅还了外债,买了机动车,还搬进了新房,经济状况大有改善。

2000年,刘树聪果断卖掉所有的鸡和其它设备,把全部精力放在养蜂上,蜂群也发展到80多箱,每年净收入2万元以上,成了赞皇县西部养蜂土专家。

事业发达了,经济翻身了,但刘树聪永远不会忘记,是计生协会的幸福工程救助金让她长出了腾飞的翅膀。知恩图报,她要回报社会。于是,在外出放蜂的日子里,她看到还有好多计生户仍很贫困,却苦于找不到门路,于是她放蜂走到那个村,就把养蜂的一些常识手把手地传到那个村,劝说村里的贫困计生户加入到养蜂的行列。在她的带动下,川房村、上大凡村等十几个村的40多个计生户都养起了蜜蜂。近年来,这些养蜂户蜂蜜产量超过100吨,直接经济收入超过100多万元。

养蜂业发展了,蜂蜜产量增加了。刘树聪欣慰之余,新的问题接踵而至。这些新发展起来的贫困计生户,养蜂靠的是单打独斗,价格不稳定,没有稳定的市场。抗风险能力差,令她们心神不定。个中原因,除了信息不灵,缺乏与外界沟通外,最主要的是没有靠上“一棵大树”,因此,虽然发展起来了,但仍很脆弱。有蜜愁销售,销售愁个好价钱。

怎样才能使这些养峰户吃上定心丸,做到物有所值,让她们得到实惠?2004年,刘树聪一个新的举措付诸实施。她筹集10万元,在县城开了一家蜂产品专卖店。专门收购蜂蜜等系列产品,同时向同行们提供技术、信息、防病治病等方面的服务,由松散型开始向紧密型发展。

为了把蜂产品做大做强,刘树聪经常参加各种培训和经验交流会,在赞皇县组织的一次农产品经验交流会上,阳泽大枣专业合作社的经验给了刘树聪启迪,拨动了她的心弦,人家能干的事,咱咋不能呢?她把想法告诉了县计生协会,马上就得到了赞同和大力支持。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在县计生协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2007年刘树聪的养蜂合作社——强生蜂蜜养殖专业合作社终于成立。刘树聪担任了社长,全县养蜂户终于有了自己的组织和品牌。

一只小船,飘零于海上难御风浪;刘树聪的合作社将这些零散的小船编成了联合舰队,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成立后的合作社,吸纳了40多个贫困户加入,她们都成了合作社的一员,成为这一实体的“股东”。

既然摽在了一起,在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贫困养蜂户都不能落下。刘树聪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深深知道,这些户能跟上自己,是对自己的信任,如果做不好这个产业,就愧对“股东”,愧对帮扶她致富的县计生协会。于是,她去北京,跑山东,赴天津,下上海,闯市场,跑销路,带回了一份份合同,签约了一份份订单。在她的帮助和指导下,这些养蜂计生户的“股东”收益,年年都上个新台阶。

刘树聪并不为眼前的这点成绩而自满,她要把强生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这个群体做得更大。于是,扩大产销开发蜂疗的战略已经实施,她的理想是,不仅让贫困计生母亲们象我一样致富,还要向她们提供健康服务,以自己的微薄之力来回报幸福工程和为此付出艰辛的项目工作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