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幸福家庭活动”项目可行性报告
发布日期:2011-01-01 阅读:3013

一、项目背景

   (一)家庭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

家庭自从以一种稳定的形式出现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后,在社会进步、结构变动始终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功能和作用,家庭既是人口生产单位,又是物质生产单位。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具有自发维持能力的最小社会单位”,是家庭成员个人发展、整个历史向前推进的重要支撑。

在中国,家在传统社会结构中始终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古代看,儒家曾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认为身修而家齐,然后才能谈得上治国平天下。修身的目标是在求内圣外王,即在野可谓圣人,在朝可治理国家。达到了这个目标,当然家庭就修睦,不会有纷争;如果每个家庭和睦,治理国家就有了重要基础,天下就能太平。儒家这种家国一体的社会思想,既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也被内化为大众的行为观念,形成中国文化的社会共识。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努力发展经济、兴政建制,为维护新公民的家庭利益,树立新的社会主义家庭观、婚育观,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法律,1950年4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1954年9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1.09)、《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1992.04)、《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1994.10)、《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1996.08)等法律法规条例的相继出台、实施,依法保障了儿童、妇女、老年人的各方面权益,为促进人的发展、构建和谐家庭提供了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政策氛围。

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要求从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着手,完善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提高家庭福利的政策体系,稳定和发挥家庭功能;更加注重在各项惠民政策中体现对计划生育家庭的优先优惠,采取一系列扶持性和保障性措施,加大对困难家庭的支持力度;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推进新型家庭文化建设,引导家庭积极健康、负责任的婚育行为等等,都体现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新时期更多关注民生、民情、民权,更多关注个人、夫妇和家庭的权益保障和全面发展的要求,认识到家庭的幸福才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坚实基础。

家庭的发展与幸福也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联合国大会在1989年12月9日的第44/82号决议中宣布1994年为国际家庭年,其主题为“家庭:变化中世界的资源和责任”,通过这一途径,它帮助将家庭话题纳入到有关发展问题的国际对话。国际家庭年促使各国政府制定全国家庭行动计划,设立专门的部门处理家庭问题,通过有关家庭的立法。1993年,联合国大会又在第47/237号决议中宣布每年5月15日为国际家庭日,使人们逐步认识到与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家庭有关的问题,并使之采取适当行动。

2004年,联大以“新千年的家庭:挑战与后果”为题,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国际家庭大会并通过《多哈宣言》。提出:家庭既是生物的,也是社会的和心理的单元,健康的家庭应有稳定的婚姻,有效的沟通,好的价值观和浓郁的亲情,强调只有健康的家庭才能确保个人幸福和健康成长,才能发掘形成巨大的人力资源,促进社会进步。同年12月,由世界家庭组织、中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全国妇联共同举办的世界家庭峰会在我国海南省三亚市举行,共有约60个国家的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和国际机构的代表出席会议。会议回顾并评估《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行动纲领》、第四次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北京宣言》、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成果和经验,探讨就进一步促进人口发展和家庭发展开展合作。《三亚宣言》强调:家庭对于世界的和平、安全、正义、团结和繁荣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对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影响我国家庭幸福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目前,我国约有3.7亿个家庭,总人口13.3亿,平均每个家庭3.6人。在特殊的国情、国策背景下,传统家庭正面临社会转型期的巨大冲击,家庭和美、邻里和气、社区和睦、社会和谐的“传导链条”出现许多新情况和新挑战。突出反映为以下四个方面:

   1、生活贫困问题

“贫困乃万恶之源”。我国贫困人口规模依然庞大,减贫趋势呈倒U形,返贫面临新的压力。根据国家扶贫办统计,依照现有农村贫困标准1196元测算,2009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约为3597万人,对应的农村贫困家庭约1000万个。按照国际标准,我国的贫困人口总数仅次于印度,列世界的第二位。因发展严重不平衡、收入差距扩大等因素导致的连片特困地区的矛盾更加突出,成为新时期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我国贫困问题主要呈现三大特征:第一,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生产生活条件更差的地区。2004年绝对贫困人口居住在山区的占51.4%,而连续贫困的群体有76%居住在自然条件特别恶劣地区,有46%人均耕地不足1亩。国家统计局贫困监测数据显示,2001年至2009年,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比例从61%增加到66%,民族地区八省从34%增加到40.4%,贵州、云南、甘肃从29%增加到41%。第二,劳动力素质偏低。2004年,扶贫重点县劳动力文盲率高达14%;而在连续2年贫困的农户中,劳动力的文盲率达到28.1%第三,贫困农户家计薄弱。2004年,54.1%的贫困农户、47.2%的低收入农户家庭收入低于支出,需要借债度日。刚刚越过温饱线的低收入家庭物质资本一般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遇到灾害、市场风险时就返贫。贫困地区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几率是其他地区的5倍,自然灾害严重、防灾抗灾能力不足导致许多生态环境脆弱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牧业生产受灾害威胁十分严重;一些地区的资源和生态补偿政策落实不到位,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征用政策不合理,可能造成新的贫困群体;遭遇家庭变故,如因病致贫、因学致贫,仍是造成返贫的重要成因。


表1 农村居民贫困状况

指标/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贫困标准(元/人)

625

630

627

637

668

683

693

785

1196

1196

贫困人口(万人)

3209

2927

2820

2900

2610

2365

2148

1479

4007

3597

贫困发生率(%)

3.5

3.2

3.0

3.1

2.8

2.5

2.3

1.6

4.2

3.8

数据来源:国务院扶贫办公室网站


少数民族、残疾人、妇女、老人、计划生育家庭等特殊群体的贫困问题也非常严重。中国现有6000多万残疾人,约占总人口的5%,其中80%生活在农村。他们当中有相当数量因自身残疾的影响以及外界环境的障碍,生活处于贫困状态。由于青壮年男性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家庭及个人抗风险能力和自力更生能力差,妇女和老人生活难以得到保障,存在很大的脆弱性。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贫困问题十分突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缺少劳动力、社会保障系统薄弱和自身综合能力差等因素,即使已经解决温饱问题,一旦家庭成员重病或遭遇其他变故,容易重新返回到贫困状态。根据中国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研究表明,现存的2000多万赤贫人口中,五保户占1/5,残疾人占1/3以上,生活在不宜生存的环境中者为1/4,另有一些人口是常年被疾病困扰的、没有劳动能力的,以及受教育水平极低的。贫困问题的彻底解决任重道远,需要政府、社会和贫困群众共同努力。

   2、生殖健康问题

家庭的最基本功能是繁育后代,而家庭成员生殖系统的健康是这一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这方面的问题是,缺乏知识、病患多,不能及时发现,不能及时治疗。

国际社会上,生殖健康的概念从1994年开罗国际人发大会开始受到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生殖健康定义是:“生殖健康是指生殖系统及其功能和过程所涉及一切事物上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的健康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不虚弱。2000年联合国千年国家首脑会议将生殖健康列入“千年发展目标”,国际社会大力倡导到2015年人人享有生殖健康的发展目标。2009年第五届亚太生殖健康大会通过的《北京行动宣言》强烈呼吁,把完成国际人发大会未竟目标的口号变成行动,以实现在2015年人人享有生殖健康。

在我国,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提出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要“实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促进计划”,“为贫困妇女提供必要的生育救助和安全接生”。2006年《关于全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再次提出“大力发展计划育生殖健康产业”的战略任务。

据人口计生系统调查显示,我国50%以上的已婚育龄妇女患有不同程度的生殖系统疾病,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患病率高达70%以上。由于生殖道感染疾病发病率高、并发症多且后果严重、易产生耐药性而难以治愈,给育龄妇女生活质量带来极大影响。由于宫颈疾病筛查工作不完善,以及女性对宫颈疾病的忽视,致使我国宫颈癌疾病发生率逐年增加,为发达国家的6倍,每年新发生宫颈癌13例,占全世界每年新增数量的1/4。我国乳腺癌患病高峰期提早到45-49岁,呈年轻化趋势,早期乳腺癌发现率极低,85%的患者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治疗难度大。每年新增20乳腺癌患者,每年死于乳腺癌人数达4,且死亡率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超过全球2%的平均增长比例。我国内地不孕不育发病率由20年前的3%,上升到当前的12%,数量已超过4000万人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以及一些新兴产业中电波、辐射、新材料等带来的环境污染,使得男性生殖健康状况日趋恶化,男性患各种生殖疾病的比例也逐年提高。据数据资料介绍,25%男性有不同程度的性功能障碍或性心理障碍,10%的夫妇因男性生殖健康问题而无法生育。另据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男性前列腺癌发生率从1993年的10万分之1.71,增加到2000年的10万分之4.55,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已在所有肿瘤中居第十位。


表2 妇女病查治情况

年份

检查率(%)

查出妇女病率(%)

滴虫性阴道炎患病率 (%)

宫颈糜烂患病率(%)

尖锐湿疣患病率(1/10万)

宫颈癌患病率
 (1/10万)

乳腺癌患病率
 (1/10万)

卵巢癌患病率
 (1/10万)

1998

38.6

27.1

8.1

11.5

68.5

9.7

7.7

 

1999

38.1

24.6

7.4

10.3

65.5

8.2

7.8

 

2000

38.6

26.5

8.1

11.2

86.5

9.6

7.9

 

2001

39.2

26.3

8.2

11.3

63.6

8.9

7.8


2002

38.9

27.1

8.1

11.5

57.3

9.2

8.3


2003

38.9

26.1

7.8

11.0

60.5

9.9

8.4


2004

37.3

27.2

7.7

11.4

51.1

10.9

9.3

 

2005

34.2

27.5

7.7

11.7

49.1

10.4

9.1

 

2006

37.6

28.0

7.7

12.0

48.6

11.5

9.3

3.2

2007

38.5

28.4

7.4

12.2

38.3

13.0

9.2

3.5

2008

74.1

29.4

12.4

12.6

41.5

14.9

11.1

3.7

2009

85.4

28.6

13.0

12.1

41.8

14.1

10.2

3.5

数据来源:卫生部网站

注: ①2002年以前的妇女病查治包括艾滋病和HIV感染者、II度以上子宫脱垂。

②2008年起,滴虫性阴道炎调整为阴道炎,宫颈糜烂调整为宫颈炎。

   3、出生缺陷问题

中国是出生缺陷和残疾高发的国家。出生缺陷是指婴儿在出生之前,在母体子宫里就发生的发育异常以及存在于身体某些部位的畸形。最常见的5种出生缺陷和残疾依次是:唇裂、神经管畸形、多指(趾)、先天性心脏病和脑积水。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婴儿死亡率降到千分之四十左右时,出生缺陷就逐渐突出成为婴儿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每年有约2000万婴儿出生,婴儿死亡率已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千分之二百降到2000年的千分之三十二左右。在一些大中城市,出生缺陷已经是围产儿和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大约l/5—l/4的死亡是由出生缺陷造成的。根据我国出生缺陷监测和残疾儿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累计有近3000万个家庭曾生育过出生缺陷儿,约占全国家庭总数的近1/10,而依据1987年进行的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推算,全国约有5l00多万残疾人和2200多万各种遗传病患者,人数与家庭数大致相符,可以确定其中相当大的部分的致残原因为出生缺陷。

根据全国出生缺陷监测的结果推算,中国每年有30—40万名婴儿在出生可发现患有严重的、肉眼可见的出生缺陷,平均每30就有一名缺陷儿出生,其中占第一位的是神经管畸形,有8万—10万,加上出生后数月和数年才显现出来的缺陷,先天残疾儿童总数高达80万到120万,约占每年出生人口总数的4%到6%。除20%—30%患儿经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生活质量外,30%—40%患儿在出生后死亡,约40将成为终生残疾,这也意味着每年将有40家庭被卷入终生痛苦的漩涡中。

据相关部门统计,中国每年因神经管畸形死亡造成的经济负担超过2亿元,先天愚型的治疗费用则超过20亿元。如果所有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都得到诊治,每年的治疗费将高达120亿元,给国家造成的间接费用约数千亿元

近年来,由于职业危害因素造成对女职工身体的损害,导致出生缺陷儿多发的情况在一些地区有明显上升趋势。在贫穷落后地区,近亲婚育导致的先天愚型和残疾发生率也尚未得到有效控制。“问题宝宝”不仅会给家庭带来长期沉重的精神负担和经济压力,直接影响生活质量和家庭幸福,还会对国民素质、社会稳定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解决出生缺陷问题刻不容缓。

   4、养老稳定问题

在我国,“快速老龄化”和“未富先老”加剧社会发展的负担,截至2007年底时,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口为1350万,加上生活半自理老年人,二者加起来大约5000万人。所谓失能老年人是指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必须依赖他人照料的老年人。这类老年人需要长期照料,包括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社会交往和临终关怀等综合性服务,老人或家庭需为此支付大笔的花费,因此很少家庭愿意或有能力将钱投入其中,老年人的精神与物质生活难以得到满足,自杀事件也在逐年递增。

   引起老年人自杀的原因主要分为三类。最主要的原因是患慢性疾病或绝症,对生活失去信心,这类原因引发的自杀占总数的一半以上。第二类原因是家庭冲突和矛盾,老人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有些家庭成员因老人丧失劳动能力而将其当作负担并嫌弃老人。第三类原因是家庭结构变迁的影响。

根据2004年卫生部统计年鉴中的抽样调查数据,2003年农村75~80岁的老年人自杀高达万分之101,80岁以上更高达万分之132,分别比农村平均自杀率高5倍和6.8倍,也比同龄城镇老年人高63%和67%。另据民政部的相关统计,城市“空巢家庭”已经超过城市家庭总和的半数,一些大城市甚至超过70%的比例,其中“老年型”空巢家庭居多。根据中央文明办统计数据表明,城市空巢家庭中独居高龄老人50%常年患病,30%患有心理问题或抑郁症。

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2010年流动人口调查报告》显示,1982年至2009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从657万上升至2.11亿人如果以一个家庭平均有2个流动人口计算,就意味着约1亿个家庭成员不能相聚。夫妻、父子、母子长期分离两地容易出现感情破裂、经济纠纷等问题,也由此产生了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等弱势群体。长期缺少亲情关怀以及隔代教育的种种弊端,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肩挑家庭重担、无人可以倾诉、压抑内心情感,给留守妇女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老年生活难以保障、贫困疾病无法摆脱,容易致使留守老人丧失生活希望。

   (三)我会在促进家庭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是经国家民政部注册,由国家人口计生委主管的全国非营利性公益组织,1987年6月成立至今,先后有邓颖超、王首道、谷牧、何鲁丽等国家领导人曾担任我会的会长。2010年6月,第五届理事会成功换届,邀请何鲁丽、蒋正华、顾秀莲三位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任荣誉会长,前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忠禹同志任会长。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牢记“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弱势群体,增进人口福利与家庭幸福,促进社会和谐与生态文明”的办会宗旨,围绕党和国家不同时期中心工作大局,动员海内外各种资源,广泛募集善款,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国际组织深度合作,通过治穷、治愚、治病“三治”并重互补,策划实施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公益项目,为开展创建幸福家庭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在“治穷”方面,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1995年启动了“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15年来,已在全国29个省(区、市)设立了457个项目点,累计投入资金7.3亿元,救助贫困母亲23.87万人,惠及108万人口。其主要特点:一是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扶贫模式和完善的管理流程。遵循《幸福工程管理办法》,建立国、省、市、县四级管理体系,采取“小额资助、直接到人、滚动运作、劳动脱贫”的救助模式及科学的运作流程保证项目落实。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发表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白皮书》等重要文件都对幸福工程给予充分肯定,还在清华大学、社科院两次评估中受到好评。二是塑造了良好的公益品牌。幸福工程凭借持续的良性运作、透明的管理方式和显著的救助成果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信任。每年都有上百家平面、电视、网络媒体对幸福工程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报道。15年中,有大量的知名企业、社会名流、普通民众加入到幸福工程爱心奉献的行列中来。2006年,幸福工程被国家民政部评为“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三是成为基层和群众欢迎的爱心工程、民心工程。幸福工程项目开展之处,不但吸引了其他各项扶贫政策、资金的支持,还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投入,既给群众带去了党和国家的关心,又给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带去了实惠,成为他们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有力依托。

在“治愚”方面,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利用覆盖城乡的人口计生网络,累计培训贫困母亲或家庭成员数以千万计,普及政策法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种植养殖加工等知识、技术,帮助贫困家庭解决想富、会富、能富的问题。2008年启动“幸福书屋”项目,当年为四川地震灾区和部分农村援建13所,配置各类图书4万余册,使之成为农民学习的第二课堂。2010年3月,我会与微软 MSN 中国联合发起“幸福书屋,爱自2010”大型网络慈善活动,通过网银、支付宝、财付通、PayPal、银行汇款等多种捐款方式,共筑网络捐款平台,同时设立中文版、繁体中文版和英文版站点,保证人们在网上随时浏览爱心榜、受助村庄情况及书屋建成效果,做到“捐款对象明确化、捐款流程简便化、捐款金额公开化、捐款进展透明化”。不到10个月时间,募集善款124万元,先后为河北、山西、黑龙江、湖南等地配置书屋420个、图书16万册。该项目荣获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广告节“媒介创新营销奖金奖”,并被中国公关协会授予“2010企业社会责任优秀案例公益传播大奖”。

在“治病”方面,为了满足育龄群众对生殖健康服务的需求,有效提高家庭成员生殖健康水平,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从2002年起实施生殖健康援助行动,项目点遍布吉林、黑龙江、天津、河南、江苏、新疆等20个省、市、自治区的493个县(市、区)和60个中心乡镇,累计为育龄群众进行健康咨询、生殖健康检查和出生缺陷筛查850万人次,治疗妇科病35万余人;组织育龄妇女进行免费乳腺检查475万人次,并对527名经济困难的乳腺癌患者免费治疗救助;发放宣传单、宣传折页590万份,举办宣传讲座2600场;捐赠设备1206台(套),总价值1.91亿元,带动各级政府直接或间接为服务站功能建设投入近两亿元。2002年,我会还启动了关爱女性乳腺健康——乳腺宣教诊治中心项目,至今在全国200个区县开展,捐赠检查设备370台,治疗设备83台,投入资金6100万元,普查育龄妇女500万人。

在运用现代手段上,我会合作开发了《孕前风险评估系统》和《优孕通》、《孕事通》、《育婴通》、《育儿通》等智能孕育保健系列(网络版),《青春通•家长版》、《青春通•学生版》等青春健康系列(网络版),以及服务于家庭全部成员、涉及生命全部过程、集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于一体的健康教育系列,先后被纳入国家人口计生委“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黑龙江人口计生委“惠家工程、龙江幸福宝贝计划”、内蒙古人口计生委“吉祥草原惠民计生行动”、吉林人口计生委“优生工程”、深圳人口计生委“优孕工程”、石家庄人口计生委“生命起点工程”、焦作人口计生委“世代幸福工程”。目前,“九喜”产品已经覆盖全国20多个省、近百个城市。

在首都20所高校开展“青春健康·你我同行”项目。邀请来自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妇幼保健医院以及各院校的心理咨询教师和专家举办了20场性心理与生殖健康方面的讲座,共发放宣传册8万册。各高校还根据自身特点设计并组织了同伴教育、电影观赏、知识竞赛、有奖征文等活动,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受益学生达10万人。

此外,我会的“幸福微笑”、“幸福围巾”、“幸福家园”、“艾滋孤儿救助”等10多个“幸福”系列公益项目,获得了很好的社会评价。近几年,我会还开展了独生子女夭折病残家庭调研、“六十岁以下农村计划生育特困家庭抚助行动”试点项目,催生了《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的建立。除上述公益活动外,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还积极参与了国内突发重大灾害的救助活动。如“5.12”汶川地震、“4.14”玉树地震和周曲泥石流灾害、吉林安图和湖南宁乡洪涝灾害,我会累计捐赠善款700余万元、物资价值近3000万元,帮助受灾群众和贫困家庭渡过难关。被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授予“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07年被民政部授予4A级基金会,2010年再次荣获“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

   (四)合作伙伴在促进家庭发展方面优势明显

1、国家人口计生委是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的业务指导部门,将“提高家庭发展能力,促进家庭幸福和谐”,作为社会转型期人口计生事业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

“十一五”时期,全国人口计生工作形成了“保平稳、促统筹、惠民生”等突出特点。一是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全国妇女总和生育率继续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6‰以内,实现了人口总量控制的目标。二是“两个统筹”得到普遍认可。统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间的关系,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2007年全面启动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2008年在全国8个省开展了“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试点工作,2009年全面组织实施“优生促进工程”,2010年会同财政部在全国18个省的100个县启动“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试点工作”,使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三是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少生快富”工程和特别扶助制度累计发放扶助金120亿余元;普遍开展“生育关怀行动”和“幸福工程”,积极推动计划生育政策与最低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保险等相关社会经济政策的有效衔接。

中央在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把人口问题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之中统筹规划,体现了人口因素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着力做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六项重点: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把提高人口素质摆到突出位置,把好出生人口素质第一关,加快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实行男女平等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公共政策,进一步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趋势;切实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大力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实施积极、健康、保障、和谐的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建立以家庭为主导、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有利于提高家庭福利的政策体系,提高家庭发展能力,促进家庭幸福和谐。

2、人口计生系统已建立起集行政管理、技术服务、群众工作、村民自治“四位一体”的工作网络,并逐步走上了政府管理、社会服务与村(居)民自治并举的新路子。

我国在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社会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健全、体现社会公共管理服务平台性质的人口计生公共管理服务网络,具有自上而下、运转高效、政令畅通,深入城乡、联系群众、服务家庭,覆盖全国、触角灵敏、反馈及时等鲜明特点。一是政治优势。多年的实践证明,人口计生系统培养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善于做群众工作的队伍。这个服务网络是以家庭和妇女为中心的公共管理服务网络,是实践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宽广平台,能较好地体现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立党为公的理念,成为真正造福千家万户的社会公共管理服务网络。人口计生工作队伍天天和百姓打交道,比较熟悉群众情况,善于做细致的群众工作,是一支了解民情、增进和谐、促进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二是效能优势。人口计生公共管理服务网络发挥的作用并不局限于避孕节育、计划生育、控制人口,还包括了下情上达、促进健康、关心民生等多方面。这一网络还在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如实施全国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发展农村卫生与健康促进事业(如实施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三大工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如实施西部地区“少生快富”工程)等方面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三是信息优势。人口计生公共管理服务网络动态记录了育龄妇女以及家庭成员的基本信息以及人口变动信息,是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系统、有效反映人口发展动态、问题和趋势的社会公共服务网络。目前,这一网络在育龄妇女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还将实施“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从而在网络功能上加大宏观调控和决策支持的作用。四是服务优势。经过多年努力,全国已经形成覆盖率比较高、功能相对齐备、专业特点鲜明、深受群众欢迎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网络。目前,全国共建成县级服务站3000个,乡镇服务站3.6万个,有专业技术人员16万人。随着“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活动的逐步深入,形成了“县站为龙头、乡镇中心站为骨干、乡镇服务站为依托、村服务室为基础、流动服务车为纽带”的人口计生技术服务格局。在生殖健康促进、出生缺陷干预等方面,完全具备了“宣传教育和组织以乡村为主,检测筛查或检查治疗以县(市)为主,指导和干预以地市为主”的功能和条件。

3、广泛发动社会力量,联合人口计生系统多家单位及社会科研院所共同开展公益项目,已经成为“增进人口福利、促进家庭幸福”强大的辅助力量。

中国计划生育协会成立于1980年5月29日,是以倡导人民群众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为目标的全国性、非营利性群众团体。1983年3月成为国际计划生育联合会的正式会员。目前已建立各级协会102万个,发展会员8300余万名。广大会员志愿开展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活动,遍及全国城乡各地。中国计划生育协会长期参与公益事业,是“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三个发起单位之一,作为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众多公益项目和慈善救助活动的直接实施机构,为公益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另外,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国家人口计生委药具管理中心、中国生殖健康产业协会、中国生殖健康家庭保健培训中心等单位,依托良好的技术实力,为家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丰富的媒体资源,如: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中国人口报社、中国人口出版社、人生杂志社及中国人口网、搜狐网、微软MSN中国等平面、网络宣传推介单位,构成了立体化、全方位的舆论宣传格局。优秀的专家团队,如: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人口计生委交流培训中心、中国人口学会、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等业内学术机构,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等科研院所,聚集了大量的人口理论、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优生优育优教及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文科技等方面的资深学者,为家庭建设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有力支撑。

   (五)基层组织在促进家庭发展方面经验丰富

长春市作为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项目的开展基地,近几年把工作重心逐渐从管理转向服务,使“提高家庭发展能力”活动成为民生改善的有效载体。一是系统规划,精心组织。2010年5月,长春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下发《关于开展“提高家庭发展能力活动”的实施方案》,以“三关爱(人情、人性、人文关爱)”为理念,在已经开展五年“创建新农村新家庭活动”基础上,围绕提高家庭生存发展、学习上进、自我保健、文明行为、奉献社会“五大能力”把服务对象从计划生育家庭拓展为全市所有家庭;把服务范围从农村户口扩大到覆盖全市;把服务内容从“六个到户”(生育计划、奖扶制度、生殖健康服务、婚育文明、民主权利、帮扶计划)深化为“五大能力”。计划到2015年,全市90%以上的家庭迈进“少生、优生、健康、宽裕、文明、和谐、民主”新家庭的行列,使千家万户共享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成果。德惠市委、市政府成立专项领导小组,调度30个部门和单位,制定了76项优先、优惠、优待、奖励、扶持、减免、保障等利民惠民政策,特别是对农村特困家庭、弱势群体给予政策倾斜,计生家庭实行政策全覆盖。该市将“家庭发展能力”概括为8个方面:家庭计划生育能力、优生优育能力、生殖健康能力、劳动致富能力、和谐幸福能力、文明向上能力、环境卫生能力和民主管理能力。目前,提高家庭发展能力活动初见成效,群众的生育观念明显转变,全市符合政策生育率95%以上;群众优生优育意识进一步增强,全市已婚待孕妇女优生筛查4126人次,筛查率88%,出生缺陷发生率4.03‰;群众的自我保健能力逐步提高,广大育龄妇女积极参加疾病普查普治活动,共进行生殖健康检查162648人,查出的妇科疾病均得到有效治疗。群众劳动致富愿望更加强烈,城乡环境和风气有了明显改善,尊老爱幼,夫妻融洽,生育自然,男女平等、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蔚然成风。二是依托“幸福工程”帮助百姓脱贫致富。长春市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是“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项目点,得到救助款50万元和政府配套资金40万元,运作周期是2009-2012三年时间。该村以此为契机,把组织实施人口福利项目作为开展“提高家庭发展能力”活动的重要载体,确定了“合作入股、共同受益、脱贫致富”的目标,全村89户受助对象一次性将救助资金以入股形式投入到“众一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众一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之中,保证项目资金统一使用,统一管理。受助家庭成员除优先参与生产经营、挣工资、得补贴外,还能在年底依据个人投入资金比例得到1000元左右的分红,股金到期由合作社负责归还。这些致富项目不仅改善了贫困家庭的生存状况,也促进了家庭发展能力的提高,群众有了动力,个个喜上眉梢。三是实施“优生优育促进工程”使家庭幸福“关口前移”。自2004年起,长春市“情牵新生命—优生优育促进工程”每年为已婚待孕妇女提供一次免费优生筛查(六项内容:风疹病毒抗体、巨细胞病毒抗体、弓形体抗体、单纯疱疹病毒抗体和梅毒螺旋体抗体筛查以及乙型肝炎化验),累计筛查了17万人,都建立了优生健康档案。农安县是国家人口计生委确定的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试点县,检测项目共计19项,经费由国家和省、市、县给予补贴。县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财政、民政、卫生等部门认真履行相关职责,县委、县政府督查室严格检查并定期通报结果。县人口计生局抽调19名骨干(技术人员14人,其中副高职称4人、中级职称6人)成立了孕前免费优生健康检查中心,投资25万元改造房舍、40万元更新检测设备。在此基础上,开辟3条检测结果反馈途径、做好后续跟踪服务,不断完善营养素补充发放网络。全县所属乡村的480余名计生干部,既当宣传员,又当服务员,随时满足群众咨询和用药需求。据统计,2010年6-9月,该县检测中心共对4475人进行了检测,结果异常的932人次,占总人数的20.82%,其中发现梅毒2例,RH特殊血型13例。同时对巴吉垒、新农2个乡镇的2795例新生儿入户调查,共发现肉眼可见畸形儿28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0.02‰,与2001年的15.16‰相比,降低了5.14个千分点。以年出生7500人的规模推算,目前该县每年相当于少出生39例残疾儿童。每减少一个残疾儿童出生,社会上就减少一个痛苦家庭。四是生殖健康普查普治保护城乡劳动力。开展以三查(查环、查孕、查病)三落(落实避孕节育措施、落实防病治病措施、落实生殖健康服务)为契机,不断向生殖健康和家庭保健方面拓展,市县两级15家服务机构全部进行了改造和升级、添置医疗设备。目前市县两级共有453名专业人员,全部具备职业医师或职业护士资格,连续5年无恶性手术并发症和技术事故发生,收到了“群众满意、组织放心、社会认可”多赢的效果。农安县从1996年开始对育龄妇女开展妇科病普查普治工作,普查面经历了由窄到宽,最后到全员育龄人口的演变过程,技术服务人员也由少到多,工作标准由随意性较强到逐步规范。据统计,1996年该县普查发现妇科病和常见病合计发病率为38.65%,2003年下降到26.12%,2010年已经下降到14.56%,有效提高了群众的家庭健康指数。

宁波市在打造全国文明城市和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引入家庭视角观察和思考问题,把“以家庭为本”与“以人为本”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协调,城乡并进,实现了“科学发展创新举,优质服务全覆盖”。全市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结合城乡二元特点,构建成了1+3+4服务网络体系,即:城区建立以区“家庭婚育保健服务中心”为龙头、街道“家庭婚育保健服务站”为骨干、社区“婚育保健室”为基础的三级连锁婚育保健机构;农村建立县级计划生育宣传指导站为龙头、县分站为骨干、乡服务站为依托、村(社区)服务室为基础的四级连锁服务机构。在此基础上,宁波市创新建立了“人口家庭12356服务中心”。运用“12356”人口和计生阳光服务热线短号,建立由程控交换机、自动呼叫分配、交互式语音应答、计算机语音集成、呼叫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在线录音系统等组成的“呼叫中心”。呼叫形式以电话为主,也可通过网上呼叫、文本交谈、自动传真、Email、短信等。呼叫中心在接听电话的同时,启动数据库系统,将育龄群众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优生优育等资料同步显示在工作站的电脑上,让所有的服务都有针对性。开发“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软件”,包含育龄群众基本信息库、计划生育随访、生殖健康、优生优育、流动人口服务和知识库等模块,实时显示育龄群众资料和门诊咨询记录、孕环情检测记录、生殖健康检查记录、随访服务记录等数据。实现了全市县(市、区)、乡镇(街道)计生服务站的各类服务无纸化、信息化管理,形成了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监督网络,真正满足了群众多样化、个性化、便捷化的生殖健康意愿。该服务中心集咨询、预约、查询、告知、随访、提醒、投诉建议、满意度调查等八大功能于一体,以全市育龄妇女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数据库为支撑,为广大育龄群众提供全天候、不间断、个性化、便捷化的包括婚、孕、育和生殖健康咨询指导的全方位的人工沟通服务。目前,该市形成了“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理念,对象由患者扩展到健康、亚健康人群,由育龄妇女扩展到婴幼儿、青少年、老年人群和男性人群;服务内容也由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拓展到婚前保健、新婚保健、孕产保健、育儿保健、青春期保健、生殖健康保健、更年期保健和家庭保健等。人口家庭12356服务中心将信息化管理与信息化服务结合,信息化服务与信息化监督结合,主动服务与被动服务结合,计生服务机构服务与卫生服务机构转诊服务结合,实现了“阳光服务”、“阳光管理”和“阳光维权”,为全市优质服务全覆盖提供了可能。人口家庭12356服务中心促进了服务效能的提高,使市、县、乡计生服务的门诊咨询记录、孕环情检测记录、生殖健康检查记录和村级随访服务记录等实现有层次的共享,并形成各级服务机构之间合理的分工与服务流程,服务信息的准确率、服务行为的及时率和有效率大大提高,架起了与育龄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快捷、周到的服务受到城乡家庭的普遍欢迎。

大连市“健家计划”以科学生育、文明生活、身心健康、守法诚信、幸福和谐为目标,以健康家庭指导站(中心)为纽带,以家庭为基点,围绕生命全过程,面向健康、亚健康人群,兼顾其他人群,开展基础性、综合性、公益性和拓展性的公共服务。该市从2003年策划“健家计划”以来,经历了两个周期的发展。第一个周期(2003-2006年)主要是宣传造势、达成共识,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如“家庭心语”、“十佳家庭评选”。第二个周期(2007-2010年)主要是建设新型服务网络,实现功能转型。截止2009年12月,全市在原有计划生育服务站的基础上共建成1413个健康家庭指导站,拓展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包括生育管理与指导、人口信息统计监测、宣传教育、技术服务、健康咨询、人员咨询、药具指导发放等。与此同时,卓有成效地实施了十大行动:一是健康宝宝。完善以孕前、围孕保健预防为主线的出生缺陷一级预防措施;推进0-3岁人口早期教育暨独生子女培养工作。二是关爱女孩。人口计生、教育、卫生、公安等部门联手,探索和建立对独女、双女户家庭奖励机制。三是靓丽青春。在小学高年级、中学和大学深入普及青少年婚恋观教育、性知识教育、青春期卫生和生殖健康教育;在健家指导中心开展个案咨询教育,并在学校开展讲座、竞赛、同伴教育等。四是生殖健康。广泛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开展讲座,普及生殖健康知识,育龄群众享受基本生殖健康服务率达到100%;继续开展以生殖道感染干预为主的生殖健康体检,增加不孕不育治疗、宫颈细胞学检查、乳腺疾病普查等服务项目。五是金秋保健。积极开展更年期健康教育讲座;借助各类养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社会养老机构,优先安置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的老人,推广“居家养老”等养老模式;与劳动保障部门协调,出台有利于计划生育家庭的社会养老保障政策。六是惠民维权。完善覆盖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优先、优惠、扶持、救助制度。七是扶贫富家。把“健家计划”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通过优先安排资金、开辟致富项目、传递致富信息、救助贫困母亲等方式,完善以城带乡、协调互动的扶贫工作机制和服务措施。八是生育文化渗透。通过宣传走廊、生育文化一条街、《健康家庭读本》等载体,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九是避孕药具绿色通道。完善“一证式”免费和有偿提供相结合的多元化药具配送服务体系,城市和农村免费药具领取率分别达到95%和98%以上。十是预防艾滋病性病。实施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项目。为保证“十大行动”取得实效,在大连市公共财政支持下,成功打造了四大系列、15个重点惠家惠民项目,具体是:新婚幸福系列——为全市新婚夫妇、新生儿父母免费提供宣传资料、避孕药具和计划生育服务连心卡,提示服务项目和服务途径;为全市新婚代孕、待育、新生育家庭提供系列服务智能上网卡,实现“零距离”和个性化服务,提供“准爸爸准妈妈”培训,指导新婚夫妇节育避孕、优生优育。家庭健康系列——在各级协会组织中开展“生育关怀行动”,促进群众计划生育服务自治; 为全市青少年免费提供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与培训,开展关爱与救助服务,引导青少年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为农村36.3万名已婚育龄妇女提供三年一周期的生殖健康体检和每年两次的“双情”检测服务;为部队未随军家属以“双管双助”方式提供计划生育属地化系列服务;为城乡男性免费提供生殖健康咨询和健康知识宣讲服务,提高男性生殖健康意识。弱势关怀系列——为全市3000名贫困女孩建立扶助档案,分期分批进行资助、救助和扶助; 落实流动人口、农民工计划生育十大便民维权措施,开展关爱与维权活动,免费提供计划生育相关服务,落实各项政策待遇;为建筑系统、环卫工人及特殊困难人群免费生殖健康及常规身体检查服务;为全市计划生育家庭子女伤病残、亡的家庭,每人每年分别发放960元、1200元的扶助金。便民维权系列——为全市城镇失业、无业已婚育龄妇女提供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农村实行计划生育并符合条件的夫妇,每人每年发放600元的奖励扶助金;畅通免费避孕药具发放通道,为育龄雨中提供多品种、多类别药具服务,指导群众知情选择;为全市100万个家庭赠送《健康家庭读本》,印发“健康家庭促进计划”系列宣传品;以《大连人口网》为龙头,建立全市人口计生服务网站群,实现相关知识网站便捷链接。

此外,南京市“世代服务”、宜宾市“健康共享促进工程”、杭州市“大管家服务社”、苏州市依托卫生平台与保险公司联手实施“出生缺陷社会化干预工程”、牡丹江市“新农家新农村建设”和“建幸福家庭创和谐社区”项目等,都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项目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弱势群体,立足于提高家庭及成员的生活、生育、生命质量,发挥组织优势,整合社会资源,依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网络及宣传、服务阵地,通过开展“创建幸福家庭活动”,先行试点,有序推进,提升家庭发展能力和幸福指数,推进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

   (二)总体目标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效发挥公益组织作用,以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增进人口福利与家庭幸福为主线,针对部分城乡家庭存在的生活贫困、生殖健康、出生缺陷、养老发展等主要矛盾和问题,突出“文明、健康、优生、致富、奉献”重点内容,有效开展宣传倡导、健康促进、发展致富等活动,保证试点地区家庭的生活质量、生育质量和生命质量得到改善,引导全社会普遍重视和逐步解决家庭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使城乡家庭发展能力和幸福指数有所提升

   (三)主要内容

1、文明和谐。引导家庭成员依法守纪、自尊自强、尊老爱幼,提升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和形成科学、文明的家庭观念和生活方式,推崇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社会、家庭与自然的友爱、和谐、共生。

2、促进健康。培养家庭成员关注生殖健康,特别是女性积极预防和治疗生殖道感染以及宫颈、乳腺疾病,促进整个生命周期中的躯体健康、精神健康,保证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3、优生优育。组织育龄群众参与出生缺陷筛查,指导家庭成员重视怀孕、孩子出生和成长不同时期的素质发展,减少出生缺陷,实现成人成材。

4、脱贫致富。通过多种帮扶救助方式,帮助城乡家庭发展生产,实现收入增加、生活宽裕、小康富足。

5、奉献社会。强化公民意识和感恩情怀,培养家庭成员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帮助邻里和他人,回报社区和社会。

   (四)活动时间

2011年—2015年。其中:2011年为活动启动年;2012~2014年拓展深化年;2015年为总结评估年。

   (五)实施路径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联合伙伴组织发起推动,国家和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指导支持,广泛动员社会资源融入,城乡家庭参与落实并受益。

   (六)工作原则

1试点先行。创建幸福家庭活动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需要在局部地区先行试点、循序渐进,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加以提高。

2因地制宜。结合试点地区群众家庭的实际情况,区分侧重点,增强针对性,实现城乡互动,整体推进。

3群众路线。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尊重并提倡群众和基层的首创精神,鼓励实践、激励创新,不断提升群众家庭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4示范带动。在不断总结经验、严格项目评估的基础上,通过模范家庭评比表彰、新闻报道、事迹巡讲等方式,做好典型引路和宣传推广工作,扩大创建活动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会各界的关注度和参与解决家庭问题的主动性。

5互为促进。以创建幸福家庭活动为契机,一方面,发挥社会公益组织作用、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增强专业能力和公信力;另一方面,促进试点单位宣传教育、人口计生、卫生保健、文明建设、减灾扶贫等各方面工作,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

   (七)试点区域

综合考虑先进性、代表性以及工作基础、实践经验等因素,区分东、中、西部地域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选择20个城市作为活动试点单位。活动开展过程中,每个试点城市选取5个县(市、区),总计100个县(市、区)作为项目实施单位。根据活动开展情况和实际需要,可以适当扩大试点数量和范围。

创建幸福家庭活动试点城市名单:

北京市平谷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山西省太原市、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辽宁省大连市、吉林省长春市、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上海市闵行区、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宁波市、安徽省铜陵市、福建省漳州市、江西省新余市、山东省东营市、河南省郑州市、湖北省武汉市、湖南省长沙市、广东省广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海南省琼海市、重庆市渝北区、四川省德阳市、贵州省遵义市、云南省玉溪市、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陕西省宝鸡市、甘肃省酒泉市、青海省格尔木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石河子市。

   (八)组织机构

1指导单位: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

2主办单位: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

3协办单位: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国家人口计生委科研所、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口报、国家人口计生委培训交流中心

4支持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等社会学院所及相关科研机构。

5机构设置

(1)创建幸福家庭活动指导委员会

主  任  王忠禹  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会长

副主任  李  斌  国家人口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

       朱之鑫  国家发改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

       申维辰  中宣部副部长

       张少春  财政部副部长

       赵白鸽  国家人口计生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

       汪鸿雁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洪天慧  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杨玉学  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常务副会长

       赵炳礼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理事长

(2)创建幸福家庭活动执行委员会

主  任  赵炳礼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理事长(兼)

副主任  陈  立  人口计生委办公厅主任

       赵延配 人口计生委政策法规司司长

       张春生  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司长

       张  建  人口计生委宣传教育司司长

       张世琨  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服务司司长

       刘  亭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

       杨文庄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李艳秋  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秘书长

       付  伟  国家人口计生委科研所长

       张汉湘  中国人口宣教中心主任

       姜卫平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仪宏伟  中国人口报社社长

       蔡建华  国家人口计生委培训交流中心主任

       翟振武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

       景  军  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学院社会学系教授

       邓国胜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博士

委  员  创建“幸福家庭”活动试点市政府、部门及相关组织的领导同志

三、项目内容

创建幸福家庭主要以宣传倡导、健康促进、发展致富等活动为载体,细化目标、完善举措,保证群众及家庭得实惠、有发展。

   (一)创建幸福家庭的宣传倡导活动

宣传倡导活动旨在宣传我国尊老爱幼、相敬如宾夫妻恩爱、勤俭持家、重视亲情、关注教育等传统家庭观念,借鉴国外家庭内部平等协商、主张子女自主自立、尊重孩子开拓创新的先进理念,传播文明健康的家庭幸福观,传播计划生育、生殖保健以及保护妇女、儿童、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等知识,提升公众对家庭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的认识,探索建立中国家庭幸福状况评价体系,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

1、活动目标

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家庭美德,引入借鉴国外先进的家庭幸福理念,增强全社会对家庭的重视,探索形成我国新时代的新家庭文化、新家庭观念,营造争做创建幸福家庭的良好社会氛围,促使幸福家庭文明与奉献的理念广泛传播、深入人心;

探索创建中国家庭幸福评价体系,填补我国在家庭幸福评价方面的空白,引导全社会关注并参与解决家庭问题,推动政府完善有利于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公共政策,寻求总体反映我国家庭幸福程度的方法,使创建幸福家庭活动沿着有效途径发展;

为每个家庭提供心理、生理等多方面、全方位的专业化、个性化健康知识服务,实现生命过程全覆盖,引导家庭成员共同分享健康知识、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促进家庭健康发展,增进家庭幸福和谐。

2、活动内容

——幸福家庭中国行

组织集中性宣传活动。每年5月15日,结合“国际家庭日”,确定中国关爱家庭的主题,组织媒体、动员企业、邀请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在部分试点地区开展广场活动、社区活动、影视展播、文艺演出等形式多样的中国幸福家庭宣传活动,并注重加强互动环节,设计可亲身体验的游戏项目,邀请家庭成员热情参与,在活动中感悟家庭幸福。在“妇女节”、“儿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如“家庭健康长跑”、“家庭快乐健步”以及其他针对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关爱家庭及家庭成员身心健康的主题活动,倡导家庭成员的相互扶持、关爱孩童、孝敬老人,促进家庭团结和睦。

组织重点性宣传活动。动员试点城市社区积极参与,利用计生宣传平台,定期组织关于幸福家庭文明发展的主题座谈、文艺表演、家庭生活及生育知识竞赛等活动,发放宣传册以及科学文明、款式新颖、内容实用的宣传品。发挥社会组织的功能,给企业提供奉献爱心、树立公益形象的平台,鼓励试点地区的企业积极参与幸福家庭宣传活动,选取部分试点城市开展幸福家庭优秀视频、图像等资料的巡回展出,加大对幸福家庭文明理念的宣传。

组织经常性宣传活动。与门户网站协商开辟建立幸福家庭创建活动网页,开辟幸福家庭中国行专栏,长期面向社会公众征集反映现代家庭生活与社会精神文明相融合的幸福家庭日常生活图片、视频等,加强公众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关注。与创建幸福家庭活动的合作媒体共同开展家庭文化、相关法制法规的传播,利用新兴媒体平台,如户外广告、手机短信、电梯电视、博客、微博等载体,生动讲述反映中国家庭传统美德的各类典故,宣传有利于促进幸福家庭文明生活与奉献爱心的国外先进的家庭理念,使社会公众共享创建幸福家庭活动的成果。

开展“创建幸福家庭典范评选”活动。每年在20个创建幸福家庭活动试点城市的100个县,开展评选活动,通过家庭自荐、社区推选、网络票选点评、专家评选的方式,按照各地实际情况及评选标准,评选出在促进身体健康、关爱子女成长、关怀老人生活、提升家庭文明、传承孝悌思想、奉献社区社会等方面做出积极努力、并取得一定成效的全国年度创建幸福家庭的模范家庭,给予宣传表彰奖励。

组织获奖家庭开展巡讲活动,提供交流幸福家庭生活经验的平台。组委会选取部分幸福家庭开展全国巡讲,使家庭中的夫妻恩爱、扶幼敬老、诚实守信、劳动脱贫等幸福故事在公众中广泛传播。根据现实的幸福家庭故事,拍摄成影视短片,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播放,将各类幸福家庭的故事编辑成图书、连环画、宣传期刊等图文并茂的出版物,通过合作单位以及试点城市各社区的宣传平台进行展示。

——中国家庭幸福指数研究

建立中国家庭幸福指数评价体系。邀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人口、社会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寻求专业调查公司支持,组成研究团队,从财富、健康、亲情、荣誉、教育、就业、安全、发展、责任、环境等多个方面,研究有利于家庭幸福的条件,探索建立中国家庭幸福评价体系,以期科学准确地跟踪中国家庭的发展变化。

举办“中国幸福家庭论坛”。为社会各界提供交流研讨的平台,邀请专家学者、基层干部代表、企业代表、群众代表等共同探讨中国家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研究中国家庭发展变化特点、中国家庭发展面临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政策性建议。

编制《中国家庭年度报告》。以国家每年1%人口抽样调查和国家人口计生委流管司的106个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点为依托,开展中国家庭幸福状况研究,并汇集“中国幸福家庭论坛”涉及的所有学术成果,以及论坛的研讨报告,编辑成反映中国家庭总体状况的《中国家庭年度报告》,每年定期发布,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科普健康知识进家庭

在试点地区全面普及健康咨询电子信息服务系统。依托健康咨询电子信息服务系统为试点地区家庭提供健康咨询服务。该系统包括婚恋通、优孕通、孕事通、育婴通、幼儿通、少儿通、青春通、中年通、老年通等专项服务内容,收集不同人群面临的各类问题,建立系统数据库,并注重不断更新和维护,使该系统能够对所有家庭成员所处不同阶段进行健康指导,扩大受益人群范围。由试点地区计生服务单位为处于新婚期、孕产期、婴幼儿教育期、青春期、更年期、老年期等不同阶段的家庭成员提供针对性的健康咨询,有条件的家庭可登陆相关网站,接受涉及日常生活、疾病防护、保健、心理等内容的全方位服务,主要包括成年至结婚前的心理、饮食、运动的健康指导,结婚前的优生知识学习,怀孕前6个月的优孕指导,妊娠期间的健康指导,0-1岁婴儿及家长健康指导,2-5岁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及家长健康指导,6-12岁儿童及家长健康指导,13-18岁中学生健康和素质教育指导,青少年家长健康和家庭教育指导,更年期健康指导,老年人健康指导等。

健康咨询进社区、进农村。为满足无法家中上网的农村家庭健康知识需求,由服务根据咨询系统上的内容,编辑、印制图文并茂的挂图、宣传手册、宣传折页等宣传用品,通过基层计生服务单位将不同阶段的家庭分批次集中到服务站,进行看、学、问、答等活动,使健康咨询能够深入走进农村,走进贫困家庭,为农村家庭带来更多健康知识。邀请基层妇幼保健和人口计生服务系统的专家,针对群众在使用健康咨询系统、接受健康咨询服务的过程中遇到的疑惑,面对面的进行解答,更全面、更深入的解决家庭及家庭成员所面临的健康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

3、实施计划

2011年1月-3月,进行年度活动计划总体安排,制定活动框架方案;联系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开展活动前期宣传工作;组织专家团队研究幸福评价方法。

2011年4月-6月,联合门户网站开辟幸福家庭中国行活动网页,长期征集各类幸福家庭图片、视频等资料;试点地区创建幸福家庭典范的报名提交;组织开展评选工作。动员企业参与幸福家庭宣传,共同策划活动;结合“世界家庭日”的主题在创建幸福家庭活动的试点城市举办图片展出活动,并完成展出后影像资料的制作;在“六一”儿童节期间,选取组织试点城市开展各种关爱家庭子女成长主题活动。

2011年7月-9月,整理编辑关于家庭的优秀视频、图片资料,选取部分试点城市举办巡回展出活动,并完成展出后影像资料的制作。面向社会公众采用网络问卷开展家庭幸福状况调查,同时在试点城市采用纸质问卷开展家庭幸福状况调查;动员试点城市组织开展家庭幸福故事巡讲;在试点地区的社区、农村举行健康知识、优生优育宣传教育活动;组织专家团队研究建立中国家庭幸福指数评价体系

2011年10月-12月,在“中秋节”或“重阳节”选取试点城市开展幸福家庭的主题宣传活动;设计制作幸福家庭主题宣传品,积极动员试点城市鼓励各个社区开展图片展示、宣传品发放等活动;动员试点城市组织开展家庭幸福故事巡讲;举办幸福家庭论坛,根据论坛主题探讨幸福家庭建设面临的困难,提出政策建议,并公布问卷调查研究成果;完成论坛后期资料的整理,编辑、印制、发布《中国家庭年度报告》;开展健康知识、优生优育宣传教育讲座,发放宣传品;完成全年活动总结。


   (二)创建幸福家庭的健康促进活动

健康是创建幸福家庭的根本,家庭幸福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每个家庭成员的健康,关系到整个家庭的幸福、稳定、发展。通过重点针对农村育龄群众及贫困家庭开展生殖健康援助和出生缺陷风险评估等活动,全面促进与提高家庭健康水平,增进家庭稳定、社会和谐。

1、活动目标

县级计划生育服务站是育龄群众,特别是农村育龄群众接受生殖健康基础服务最直接、最便捷的机构。然而,基层计生服务站服务能力参差不齐,很多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严重影响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通过为试点地区县级计划生育服务站捐赠硬件设备,为服务站向育龄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奠定良好基础,以提高生殖健康水平和优生优育检查水平。

针对基层计生服务站服务能力不强的现状,发挥社会组织作用,通过开展生殖健康援助行动项目,为农村县级服务站引进知识与技能,补充、提高、加强服务站服务能力,探索出一条政府、社会组织、企业联手为育龄群众提供生殖健康优质服务新的工作平台与工作模式,提高基层计生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拓展计生服务的范围,增进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为育龄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满足育龄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殖健康需求,推进人人享有生殖健康的进程。

以在试点地区县级服务站建立出生缺陷风险评估系统为契机,依托计生单位对适合孕育的人群给予优生优育指导,提高自我孕前风险防范意识,改变不良行为习惯,改善身心健康状况,把优生优育作为自觉自愿的行为;对高危人群进行一级干预,减少出生缺陷发生率,选择最佳受孕期,全面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对计生困难家庭出生缺陷患儿进行一定程度的救助,以提高家庭发展能力。

通过在试点地区开展各项活动,全面提高家庭及家庭成员健康水平,并在试点的基础上,积极向其他地区拓展,广泛传播健康促进理念与方式,增进更多家庭的健康与幸福。

2、活动内容

——为试点地区县级服务站捐赠设备

对试点地区服务站基础设施的装备情况进行调研,了解与掌握现有设备使用情况,根据需求及工作方向,为其配备生殖系统感染干预设备、乳腺癌和宫颈癌筛查设备、出生缺陷筛查设备,以及其他相关设备。生殖健康方面,主要包括乳腺检测仪、乳腺治疗仪、宫颈疾病检查仪器、妇科生殖道治疗仪等。优生优育方面,包括安装出生缺陷风险评估系统,以及配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化学发光仪、三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尿液分析仪、酶标分析仪等出生缺陷筛查设备,通过系统和设备的安装、使用,免费为辖区群众进行家庭遗传史、疾病史、孕育史、用药史,以及工作环境、生活习惯、饮食状况、心理状态等方面内容的综合评价,最大限度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为试点地区县级服务站捐赠生殖健康和优生优育服务设备,主要通过动员社会资源,以基金会主导、企业跟进、当地政府配套的模式进行,以此提高当地服务站为育龄群众提供生殖健康服务的能力、提高企业对公益事业支持和参与力度。主要方式是:基金会通过宣传、教育、普查、诊治等方式关注育龄群众生殖健康水平,同时建立转诊机制,并对贫困育龄群众进行一定的救助;有社会责任感的爱心企业加入到项目中,无偿捐赠生殖系统疾病普查、普治和出生缺陷筛查设备,免费为群众提供普查普治;基层机构或政府对活动进行配套和协助,以保证健康促进活动在当地顺利开展。其中,企业将项目所需相关诊疗设备捐赠予试点地区服务站,促进服务站提高开展生殖健康和优生优育相关服务的能力,从而使企业实现对公益事业的参与。

——生殖健康援助行动

依托县级服务站在农村育龄群众中长期开展生殖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和疾病的筛查诊治。主要援助解决发病率高、影响面广、通过提高防范意识能够有效减少发生概率的生殖系统健康问题,包括女性生殖道、宫颈、乳腺、男性前列腺等方面相关健康知识的教育、普查,以及常见病的诊断、转诊。

通过播放科普教育片、举办生殖健康主题论坛、电话跟踪随访、群众知识竞赛等形式,对育龄群众进行生殖健康保健知识的普及,培养定期检查、提早防范的意识,日常生活中注意生殖系统卫生,养成少抽烟、少喝酒的习惯,逐步树立重视生殖健康的正确观念,避免因对生殖系统知识不够了解产生过度敏感或过度忽视,从而影响诊断治疗,甚至影响生活质量。

充分利用从省市区到县乡镇的完善的计划生育系统,针对农村育龄群众生殖系统疾病的普遍性,以最经济、最实用的方式,广泛开展乳腺、宫颈等疾病筛查。一方面,组织育龄群众前来服务站接受生殖系统健康筛查,并进行初步治疗;另一方面,基层服务站通过下乡义诊等形式,有效开展广大育龄群众的普查,扩大健康普查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普查率,同时对早期疾病进行诊治,做到早诊断、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直接、快速、便捷地为育龄群众提供生殖健康服务。

针对流动人口的特殊性,各地计生单位组成巡讲团队,分赴农民工等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工地进行生殖健康知识宣传教育,通过活动展板、宣传手册、专家咨询、视频短片、发放安全套等方式,为外来务工人员定期提供生殖健康保健知识,增强个人生殖健康保健意识,保障流动人口在异地充分享受生殖健康服务。

为试点地区服务站工作人员进行生殖健康知识培训指导。很多基层服务站技术人员专业能力偏低,服务站设备陈旧,项目的引进能够有效改变服务站和技术人员的现状。每年对每个县级服务站的3-5名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定期成立培训班、进修班,并开设远程教育培训教室,提高技术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技能水平、学习意识,鼓励自我提升,调动学习主动性,掌握最新技术知识,更好地为前来咨询的群众提供标准化服务,满足群众不断提高的生殖健康服务需求。

——出生缺陷风险评估

对适龄群众进行出生缺陷咨询干预。利用孕前风险评估系统和出生缺陷筛查设备,对试点地区适龄群众开展孕前初步筛查服务与干预咨询,一方面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使其掌握预防出生缺陷应注意的生活细节和习惯,做到优生优育;另一方面通过筛查了解群众基本状况,如发现高危人群,则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干预和跟踪管理,使其自觉自主自愿地改进生活习惯,促进优生优育。此外,还要加强宣传倡导,定期开展孕前和围孕期健康保健培训,提高优生优育知识的普及,根据需要发放叶酸等营养素。

对服务站工作人员进行孕前风险评估系统和出生缺陷筛查的相关培训。对县级计划生育服务站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孕前风险评估系统和出生缺陷筛查设备的使用规范,便于直接为当地群众提供评估和筛查服务,对适龄人群进行优生优育指导。

对出生缺陷患儿进行救助,继续与美国“微笑联盟”、UPS公司等开展针对唇腭裂儿童和脑瘫患儿的帮扶活动。对出生缺陷患儿救助,主要是对唇腭裂、脑瘫等先天性疾病,也包括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烧烫伤等疾病患儿家庭提供帮助。唇腭裂在出生缺陷中所占比重较大,部分脑瘫患儿通过恢复训练可以实现自理,儿童的幼稚举动易引发烧烫伤等危险问题出现。为使贫困家庭的出生缺陷儿童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生活自理的能力,提高残疾儿童的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减轻家庭负担,与国际医疗组织合作,通过语音矫正、系统心理治疗、手术康复等方式,对唇腭裂、脑瘫、烧烫伤患儿进行救助,探索用社会筹资的方式对其进行一定的修复治疗和干预。

3、实施计划

2011年1-6月,对试点地区县级服务站现有服务能力进行调查研究;进行出生缺陷风险评估系统的安装、使用和维护;对工作人员进行服务能力、服务技巧、操作规范的培训。

2011年7-12月,在20个试点城市的100个县,配备开展健康促进活动所需各项知识普及、筛查和诊疗设备;每个季度在育龄群众中组织一次生殖健康的教育活动,在适龄群众中进行一次优生优育教育讲座和咨询服务;组织一次基层群众生殖健康免费普查和基本治疗;开展一次人员培训;对出生缺陷患儿进行一次集中性救助活动。

2011年12月,对本年度基础设备和系统的使用情况、项目开展运行情况进行总结。

2012年,对设备和系统进行更新与维护,每年组织2-3次生殖健康普查普治和优生优育咨询服务;每年2次县级计生服务站工作人员相关知识培训;每年1-2次出生缺陷患儿救助;在年底进行总结。

2013年,参照上年进行项目实施。


   (三)创建幸福家庭的发展致富活动

创建幸福家庭发展致富活动致力于提高家庭的劳动致富能力。在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品牌公益项目“幸福工程”成熟的运作模式、严格的规章制度、完整的组织网络基础上进行拓展,对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在生活上“扶贫”,在能力上“扶技”,在思想上“扶志”。带动试点市贫困地区农村和城市响应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贫困线标准,家庭成员有强烈的脱贫愿望并具备劳动脱贫能力,遵纪守法、尊老爱幼、讲诚信的贫困家庭,在幸福家庭发展致富活动的扶持与自身的努力下,过上幸福的生活。

1、活动目标

为计划生育贫困家庭提供小额资助,并从劳动技能、生活能力、信息获取三个方面进行能力培养。帮助贫困家庭获得开展劳动致富项目的启动资金以及实用劳动技能、生活技能、与市场便捷的沟通桥梁。使得贫困家庭通过辛勤劳动,生活在一两年时间里有所改观。

在试点城市之间、试点市县内部广泛开展东部对西部、城市对农村、富裕对贫困家庭的资金、物资、服务、信息的结对帮扶,倡导乐于奉献、回馈社会的家庭观,在全社会建立起友爱、互助、奉献的良好氛围。

经过五年的项目运作,争取开展致富活动的家庭还款率达到90%,脱贫率达到85%,家庭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受助家庭建立起健全的自我发展、自我造血能力及回馈社会意识,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2、活动内容

——家庭致富小额资助

项目筹备。在试点地区做好发展致富活动的项目铺垫工作。号召爱心企业、社会名流、普通民众等各界人士为贫困家庭捐款捐物、奉献爱心,募集部分项目资金。发动农林、畜牧、扶贫、科技等部门,使其参与到活动中来,为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相关政策、技术、信息等的支持。经项目管理人员向计划生育贫困家庭介绍小额资助项目的额度、来源、意义、运作流程及管理制度,为项目的实施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

劳动致富。在试点市贫困县为计划生育贫困家庭提供每户5000元的小额资助,本着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的原则,扶助贫困家庭开展“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的养殖、种植、农副产品加工等劳动致富项目。并“小额资助、直接到户、滚动运作、劳动脱贫”的模式运作项目。小额资助,指救助款额度一般为5000元。这既符合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开展致富项目实际需要,又适当控制风险、便于监管。不足款项由受助户通过农行、信用社贷款,亲友借款等途径补充。直接到户,指与贫困家庭签署《项目协议书》后,救助资金直接落实到受助户,避免中间环节的挪用与拖延,并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将被救助家庭、救助项目内容及资金额在村公共场所张榜公示,接受村民监督。滚动运作,是保证项目资金在一个地区使用周期为3年,受助户使用1—2年。到期收回资金,根据受助户需求确定是否需要继续追加资金或救助别的贫困家庭。资金回收既是对受助户的鞭策,也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劳动脱贫,是采取开发式扶贫,与受助家庭订立协议,促使其积极从事生产劳动,树立起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意识,通过自身的劳动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社会地位,创造幸福生活。

管理培训。一方面对管理人员进行基本管理培训,包括项目规章制度、管理流程、资金使用、档案留存、信息通报等,保证项目按照既定目标有序实施;另一方面对管理人员进行服务培训,包括致富项目选择以及跟踪指导。不但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选择投资小、见效快、风险小的项目,在有条件的地区,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分散投资风险。还要求项目管理者对所选项目产品的价格及供求关系做市场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及时为受助者家庭提供技术指导、销售渠道等生产销售环节中的各类信息,使受助者家庭用有限的资金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监管评估。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对致富项目的立项和管理人员、受助家庭进行严格的筛选,定期抽查项目运行情况。邀请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社科院等专业机构开展第三方评估,对项目实施及目标实现进行测度,并及时调整和改进,保障项目的良性健康运行。此外,在中期、末期等重要环节及时向社会进行信息反馈,汇报项目进度、展现活动效益。

——家庭致富能力培养

农村实用生产技术培训。在试点市开展小额资助活动的农村地区结合已开展种、养、加致富项目,邀请地方农、林、牧专家为贫困家庭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包括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法、蔬菜种植技术、种植栽培技术、牲畜疫病防治方法、农村沼气管理与使用方法、农机具维护与使用方法、农机具安全等农业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培训采用资料发放、课堂讲授、现场指导三管齐下的方式:编辑印制内容丰富、形式生动、便于理解的学习资料;农闲时节对农村贫困家庭进行集中课堂讲授;农忙时节根据家庭的实际需要把培训搞到田间地头、种养基地和农民家里,使理论学习与实践相配合,充分调动贫困家庭学习、劳动的积极性,切实帮助贫困家庭掌握脱贫致富的本领。在开展农业合作社组织经营的地区,培训后还可为受助家庭提供合作社就业机会。

城市就业技能培训。与试点市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各行业协会、技工学校等机构合作,发挥产学结合优势,对城镇、城市农民工计生贫困家庭进行“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按照用人单位的需求制定培训方案,对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符合条件的家庭成员进行建筑、家政服务、餐饮服务、油漆、水暖、汽修、电焊等职业技能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培训过程中,课堂教学与现场见习、实习相结合。培训结业后学员直接到合作单位就业。对于有一定资金、技术、能力,基础相对较好的贫困家庭,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创业培训,扶助他们自主开展独立经营项目。

生活能力培养。采取大众媒体推动,社区、村委会组织,全社会参与的模式。与广播、电视等媒体合作,共同举办家庭生活节目;开通电话热线,为家庭成员提供心理咨询及知识指导;经常在社区开展讲座及互动活动。普及有关家庭理财、子女教育、食品卫生、环境保护、文明礼仪等家庭生活常识,分享家庭实用技能,帮助解决现代家庭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家庭发展能力。此外,特别针对城市农民工计生贫困家庭进行社保法规、交通规则、社区卫生等的咨询指导;对空巢家庭、“421家庭”进行老年照顾、急救措施、老年心理的知识推广。

信息渠道建设。利用现代科技和传媒手段,帮助计划生育贫困家庭获得脱贫致富所需的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资源。包括农业致富信息、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工作信息等。在试点市相关广播、电视媒体上开设幸福家庭发展致富专栏,及时向贫困家庭发布农业致富信息、就业信息;为救助对象订阅相关书籍、报纸,帮助他们拓宽视野,掌握最新农业、科技、市场动态;通过幸福家庭农产品交易会以及阿里巴巴、淘宝、团购等先进电子商务手段,将幸福家庭发展致富活动受助户生产的产品推销出去,减少项目风险、提高家庭面对市场的自主性。

——幸福家庭结对互助

东部帮助西部。利用网络公开、便捷、透明的优势,将待救助的西部贫困家庭基本情况及所需帮助公布在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易宝支付、搜狐、腾讯、新浪微博等网络平台上,并发起公益倡导,号召东部爱心家庭开展对西部贫困家庭的结对帮扶。爱心家庭在网上自主选择想要帮扶的家庭,通过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为这些家庭奉献爱心。基金会收到款物后,及时发放给指定的贫困家庭并扶助他们开展适宜的小额资助和能力培养项目,通过“授人以渔”的造血式扶贫模式带动家庭全面提高自身能力,用辛勤劳动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的生活。基金会根据项目实施进程及时将受助家庭信息反馈在网络上,接受捐赠者和公众的监督。此外,组织爱心奉献家庭前往贫困地区考察,实地了解贫困家庭生产生活状况和幸福家庭发展致富活动所取得的效益,增加项目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倡导互助家庭之间开展经常性的沟通联谊,建设家庭间良好持续的互动及深厚的友谊,让互助家庭都能感受到助人和被助的快乐。

富裕帮扶贫困。发动因参与幸福家庭发展致富活动率先致富的家庭以及项目开展地富裕家庭回馈社会,发挥“以点带面”作用,带动周边贫困家庭走上共同富裕道路。富裕家庭利用自身致富经验及成熟的致富项目,为当地计划生育贫困家庭提供资金、原材料、经验、技术等帮扶指导,带动贫困家庭劳动脱贫的同时,使农业产业形成一定规模,促进农业组织化发展,反过来也有助于富裕家庭的农业生产。发展致富活动为家庭互助帮扶提供更多的资金、技术、信息支持,促进项目的顺利进行;对项目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管,预防各种可能出现的自然、市场、技术风险并对富裕后积极回馈社会、奉献爱心的家庭表彰鼓励。

城市带动农村。号召试点市响应国家政策,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统筹城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城市积极为农村提供资金开展小额资助活动;输送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能力培养活动;为农村计生贫困家庭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培训;为城市农民工创造更加宽松的生存空间;为周边农村提供销售渠道、市场信息、企业资源,带动农村经济整体发展。资金、人员、信息均通过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的爱心桥梁得到高效的落实。

3、实施计划

项目起止时间为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五年运作两个周期,资金滚动使用两轮,每个周期分别在10个试点市的50个县开展活动。

第一周期:2011年1月—2013年6月。

2011年1月—5月,制定活动整体计划,在试点市进行前期筹备。举行项目管理培训一次;工作人员开展调查,收集贫困家庭基本信息,撰写《项目文本》、《受助母亲名单》;编辑印制培训材料;与企业、媒体等相关单位洽谈合作,搭建电视、广播、平面、网络信息渠道与网络结对救助平台。

2011年6月,项目审批并立项,以县为单位发放救助款、签署协议,实施幸福家庭发展致富项目。

2011年6月—2013年6月,项目运行同时至少举行项目服务监管培训2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次、生活能力培养活动3次。职业技能培训根据与企业、职业院校达成的合作协议进行。信息渠道及网络结对救助平台投入使用,开展面向社会的宣传、劝募工作。

2013年6月,收回第一周期小额资助项目款,保存档案资料,发布信息;召集专家学者、50个试点县项目管理人员举办幸福家庭发展致富经验交流会。

第二周期:2013年7月—2013年12月。

第一周期项目款收回后投入第二批项目县开展活动。活动模式参照第一周期。

2015年6月,召开幸福家庭发展致富活动成果汇报新闻发布会。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制

                                     二〇一一年一月


更多可行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