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编织美好生活--上海市宝山区幸福工程通一编织服务社项目负责人傅佩英
发布日期:2009-11-20 阅读:4628
  今年52岁的傅佩英,2000 年从奉贤五四农场协保回到宝山区居住地,因为一直没有找到工作,家里生活十分困难。周围的邻居们也大多是下岗人员、外来媳妇和靠低保过日子的贫困户,家庭矛盾、邻里纠纷时常发生。傅佩英不止一次在心里问自己:今后的日子难道就像他们这样生活吗?几经思忖,不甘为人后的傅佩英有了自己创业的想法,她打算利用以前在玩具厂工作的经验,在社区里成立一个手工产品加工服务社,通过自己的劳动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2003年6月的一天,她来到通河社区,向社区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打算,得到社区大力支持,很快组织了30多位下岗妇女和外来媳妇,并免费为她们提供加工场所,成立了“通一编织服务社”。刚开始,编织社主要靠承接外来加工业务,挣一些加工费用。由于加工费低廉,收入很少,有些人打起了退堂鼓。傅佩英没有退缩,她确信,坚持就是胜利,用心定会成功。她把心灵手巧、吃苦耐劳的员工送去参加专业技能培训班,鼓励她们好好学习技术,练好手艺,掌握真本领。她一边考察市场,寻找商机,一边广泛收集信息,自己开发设计新产品。在她在带动下,编织社成员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才智,用灵巧的双手不断推出多种款式新颖的串珠手袋、动物饰品、工艺衫、围巾、披肩等产品,得到认可和欢迎,产品订单逐渐多起来。傅佩英和姐妹们感受到了创作的欣喜和收获的快乐。
  2004年4月,市、区计生协会到基层调研时来到通一编织社,了解情况后决定把编织社确定为幸福工程项目点,给予10万元无息贷款,用以扩大生产,带动社区贫困母亲脱贫致富。有了项目的支持,傅佩英为编织社注册了商标,设立了样品陈列室,专门请来技术人员进行编织技能的指导和培训,不断开发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编织社成员们串珠的花样越来越翻新,编织的图案越来越精美,大大提高了产品的价值。市、区计生协会积极帮助她们联系业务,提供参加产品展览会和洽谈会的机会,拓宽销售渠道,编织社的收入逐年增加,编织人员的月收入近千元。社区许多外来媳妇和下岗妇女主动加入编织社,把这里当成温暖的家,经常聚在一起,学习编织技术,聊聊家常。傅佩英还引导她们提高审美能力,注重自身形象,组织她们参加计划生育、生殖保健知识培训和免费妇科检查,慰问帮助生活困难外来媳,增进了相互间的友情,促进了邻里团结和睦。
  傅佩英的名气也随着通一编织社的发展越来越响,有些手工编织企业打算高薪聘用她,但她舍不得离开编织社的姐妹们,放弃了  许多机会,和大家同甘共苦。
2009年6月,编织社项目进入第二轮滚动运作,市计生协会再次提供15万元无息贷款,傅佩英感激地说:“编织社的发展壮大包含着各级领导的关怀,凝聚着姐妹们的汗水,我会尽最大努力把编织社办好,让更多贫困母亲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