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以人为本、以爱育爱”——微笑,因爱绽放
发布日期:2019-04-02 阅读:1936

青山为证,绿水为凭。30年来,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默默耕耘,在人口、健康与家庭发展领域,为贫困或困境家庭做了大量好事、善事,成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人口福利基金会筹集的款物让1940万人受益。30年来,基金会秉持增进人口福利,促进家庭幸福宗旨,用爱滋润着困难群众。

回首往事,历历在目。30年前的中国,一些农村计划生育家庭陷入较为贫困的状况,而国家又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在邓颖超同志倡导下,1987610日,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在京成立。

幸福工程

 红包温暖贫困母亲

上世纪90年代,中国8000万贫困人口中,有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贫困母亲,她们中不少人生活在极度的贫困状态,口粮不足,缺乏收入来源,更享受不到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等基本社会福利。她们大多生存在石山区、深山区、荒漠区、黄土高原区和库区、滩区,因地域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落后,生存条件极为恶劣。她们当中80%以上是文盲,50%患有各种妇科疾病。

为了帮助贫困地区实行计划生育的贫困母亲及家庭改变生活现状,过上幸福生活,1995年,由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中国人口报共同发起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

幸福工程一开始,就确定了符合中国基层实际的救助模式:小额资助,直接到人,滚动运作,劳动脱贫。幸福工程也首次将小额信贷的概念引入我国。

傅巧斌工作照1.JPG


幸福工程结缘之前,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赤溪镇由知村的傅巧斌,只是一个终日为温饱焦虑的农村妇女。偏僻的山村里,几亩薄田勉强填饱一家人的肚子。虽然只有两个女儿,但傅巧斌觉得再生养下去,日子实在没法过。于是,她在村里第一个选择长效节育措施,却还遭人耻笑。

正当她感到茫然的时候,幸福工程的基层干部向她走来。从最初的5000元到后期的2万元,她先从养鸭开始,后来发展成当地养牛大户,如今又开办起特色农家乐餐厅。她的两个女儿也已经大学毕业,成家立业。她也从当初见了陌生人说话都紧张的普通农妇,成长为村委会主任。

傅巧斌工作照4.jpg


通过多年实践,幸福工程已积累出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的成功经验。截至2016年底,幸福工程在全国29个省(区、市)建立项目点736个,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救助贫困母亲33万人,惠及人口138万人。

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之一,30年来,以人为本、以爱育爱的人文精神一直贯穿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工作之中,落实到具体项目就是持续5年多的创建幸福家庭活动。

2010年,时任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会长王忠禹曾提出,创建幸福家庭,要着力帮扶致富、健康、优生这三大问题。2017年,新一届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会长李金华提出,增强合力、内控和透明度,用一套内控机制,力促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成为高效、高透明度的基金会。

文明是幸福家庭的道德追求。在内蒙古自治区,医疗专家团队走进草原深处的蒙古包,为当地民众带来了便捷的基层卫生服务,同时有效地支持蒙医、蒙药发展,让深处边疆草原的家庭感受到浓浓的关爱和幸福。

脱贫致富是幸福家庭的重要保障。全国各地以创建幸福家庭活动为依托,落实帮扶政策措施。在贵州,计划生育协会和人口福利基金会创新基金运作模式,在88个县的5200多个村建生育关怀基金,通过公司+合作社+计生户的模式,为贵州的1.8万户家庭创收5800多万元。6年来,幸福工程致富发展项目累计向25个省投入资金6721.5万元,帮助近7000位贫困母亲。

奉献是幸福家庭的价值体现。全国各地以创建活动为引领,加大志愿公益实践,传递分享幸福。在安徽,建立了200多家城市生活e140多家农村生活e,开展了例如暖心女儿志愿服务,为失独家庭、空巢老人提供生活帮扶、精神慰藉等六大类,61个服务城乡家庭的子项目。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30年来,随着一个个以真心换真心,以爱育爱的帮扶项目走进社区,走进大山,走进草原,越来越多的孩子和老人们摆脱疾病和贫困的困扰,开启健康的新生活。幸福就这样随着幸福工程走进每个家庭,让微笑绽放在每个人脸上,让真情在每个人心里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