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安县,走近北川---之一(于德惠 代庆龙)
发布日期:2008-06-13 阅读:4799
    我们作为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幸福工程组委会慰问组的成员,于6月初来到四川地震灾区,先后在安县、北川和都江堰的安置点走访慰问受灾群众。同时,我们深入调查了解了十几个受灾家庭的状况。调查是随机的,这更让我们痛苦地感受到,在四川地震灾区特别是北川的安置点,只要俯身询问,几乎每家都有家人遭受地震伤害或遇难失踪的悲痛故事。
    北川羌族自治县是“幸福工程”的一个项目点。“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自1997年在该县启动以来,已有数千名贫困母亲受到救助。2000年,北川被评为“幸福工程”先进县。当我们在绵阳问到北川的“幸福工程”时,绵阳市计生协一位负责同志说,北川的“幸福工程”项目主要是搞养殖,这次地震该县牲畜死亡465万头,被救助的母亲都失去联系,目前只得知该县幸福工程的两位负责人遇难。这位负责同志痛心地说,看来北川的幸福工程随地震而毁于一旦。出于对我会项目的救助对象考虑,我们的调查是从受灾母亲开始的。而在我们调查的十几位母亲及家庭中,多数成为残缺家庭,这里举出几例:
    失去儿子的母亲母翠平一家
    母翠平,41岁,北川羌族人。丈夫甘春贵,汉族人,在甘孜州打工。这个羌汉结合之家,有一女一儿。女儿叫甘文雯,19岁,去年考入武汉中南民族大学。儿子叫甘桃,17岁,在北川中学上学,地震中不幸遇难。地震发生后,母翠平在儿子所在学校里等候了一个多星期,是丈夫硬把她拉到了安置点。在安置点待了十几天后,丈夫又回甘孜打工,他是这个家的“经济支柱”,生活不能不继续。生活在帐篷里的母翠平,每天都要哭几次。在这种情况下,她仍替在外读书的女儿着想,说什么也不让女儿回来看望,“太惨了,她受不了呀!”母翠平哭着说。
    到达曾经容纳了10万灾区群众的九洲体育馆时,我们的心情无比沉重,这时,一个高中生模样的清秀小姑娘吸引了我的眼球,这个时间她应该在上学才对!要知道在这样的时刻见到学生是会让人眼前一亮的,通过了解得知小姑娘名叫甘欣,在江油中学读高中,现在来九洲体育馆是为了照顾41岁的二婶,因为二婶家遭遇了不幸。这时我才注意到甘欣手里拿着一个小的宣传册,上面是地震后的“温馨提示”,聊到家庭情况时只见帐篷内的二婶本来是在躲着的,听到我们的询问后坐了起来,于是让我们进帐篷坐向我们讲述了她的遭遇。
    甘欣告诉我们地震后失去儿子的二婶每天无数次的哭泣让人难过。几天后,我们来到武汉,见到了中南民族大学的甘文文,她跟我们说:《武汉晚报》也多次采访她,报道其家庭故事,然后她会把自己的情况每天向母亲汇报,请妈妈放心。现在回到北京,令我们安慰的是,甘欣给我们发了几次短信:说二婶情况有好转,哭的次数少了,不再总是躲在床上了,通过大家的关怀与帮助,女儿的亲情沟通,二婶现在好多了。看到这样的短信我们心情也好起来,愿灾区人民早日重建家园,脸上早日绽 放笑容。
    图1 帐篷内采访甘欣
    图2 母翠平哭诉家中情况
    图3 母翠平女儿—甘文文